中醫(yī)古籍
  • 《丹溪手鏡》 無汗(二十五)

    作者: 朱丹溪

    邪在表無汗,六脈浮而有力。

    太陽無汗,脈浮緊,宜麻黃。

    陽明無汗,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逆。

    無汗,脈弦,宜葛根湯。

    邪內傳。

    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發(fā)黃。

    傷寒發(fā)熱無汗,大渴,無表證,白虎加人參主之。

    冬陽明無汗,脈洪實,下其熱也。大便不通,口噤胸滿者,下之。潮熱譫妄便秘,脈沉數(shù)而洪大,下之。

    太陰無汗,脈沉細,宜桂枝汗之。

    少陰無汗,脈沉,宜四逆溫之。

    厥陰病無汗,脈微緩,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和其榮衛(wèi)也。

    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液不足,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亡陽無汗,陽虛則津液少,脈浮而遲,其身必癢,又云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陰陽易無汗,脈緊則陽虛,無陽作汗,宜燒 散、鼠屎湯以和之。

    不治證

    熱病脈躁盛,不得汗者,陽之極也,死;盡藥三劑,發(fā)汗不出者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