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荊芥丸

    《楊氏家藏方》卷二:荊芥丸處方

    荊芥360克 天麻(去苗)附子(炮,去皮、臍)白附子(炮)烏藥 當歸(洗、焙)川芎各30克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30克作10丸,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

    治風邪上攻頭面,眩暈痰多,咽膈不利,口目瞤動,偏正頭痛;或傷風頭痛,發(fā)熱鼻塞聲重。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細嚼,茶清或酒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普濟方》卷二七二:荊芥丸處方

    荊芥末。

    制法

    上以地黃自然汁熬成膏,和荊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身上一切瘡。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茶、酒任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二《圣濟總錄》卷十七:荊芥丸處方

    荊芥穩(wěn)4兩,細辛(去苗葉)1兩,芎藭1兩,白僵蠶(炒)1兩,天麻1兩半,羌活(去蘆頭)2兩,防風(去叉)2兩,蒺藜子(炒,去角)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扎,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

    諸風頭旋,目痛眩,肢體拘急,手足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細嚼,荊芥茶送下;溫酒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七《普濟方》卷二八○:荊芥丸處方

    荊芥穗不拘多少。

    制法

    上為細末,蒸爛。入蘿卜于木石器內,爛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疥瘡,及風熱瘡。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食后茶湯、熟水任下。

    注意

    服荊芥藥,忌食無鱗魚。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醫(yī)方類聚》卷二五八引《保童秘要》:荊芥丸處方

    浮萍、荊芥子(凈擇洗)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用水為丸,如芥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急慢驚風,出汗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五八引《保童秘要》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人參、川芎、菖蒲(節(jié).蜜炒),各一兩;熟艾(糯米飲調作餅.焙干)四兩,食茱萸(湯洗)、當歸,各七錢半;白芍藥、熟干地黃,各一兩半。炮制上為末,煮酒糊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崩傷淋瀝,小腸滿痛。常服補榮衛(wèi),固經(jīng)脈。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圓,......
  • 處方艾5分,茯神2錢,青桑葉1錢。功能主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有汗,思慮多汗亦多。摘錄《嵩崖尊生》卷八......
  • 處方熟艾2兩,好醋2升,熟銅末1分,楸根白皮1兩半(無根,葉亦得),蕤仁1兩,黃連(去須)1兩,石鹽1兩。制法上藥研6味為末,放于醋中,煎取3合,去滓收汁于熟銅器中,入鯉魚膽、烏雞膽各1分,和勻,即以槐木去皮,闊3指,長1尺,向日中研藥,勿......
  • 處方艾葉2兩,醋1斤。制法上將艾葉同醋于銀鍋內同煎數(shù)沸,濾去滓,慢火再熬成膏。功能主治頭面風熱,小瘡多癢少痛,黃汁出。用法用量每用薄攤在衫紙上,貼患處,日1-2次。摘錄《御藥院方》卷十......
  • 處方艾,茯苓末1錢。功能主治別處無汗,獨心孔1片有汗者。用法用量以艾煎湯,調茯苓末服。各家論述此是心火自旺,膈有停飲,火熱蒸其濕飲,故令此處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養(yǎng)心,淡能滲濕;艾葉香而澀,香能利氣,澀能固津。摘錄《醫(yī)方考》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