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腫脹雖均由脾胃之傷,而實(shí)有不同。氣溢皮膚則為腫,氣入于臟則為脹。人身心肺為陽(yáng)而在上,肝腎為陰而居下,脾胃為陰而居中為土。經(jīng)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yùn)也,故能使心肺陽(yáng)降,肝腎陰升,天地交泰,永無(wú)腫脹之病。此癥因內(nèi)傷飲食,外感風(fēng)寒,致傷脾胃,十早。則清濁相混,隧道壅塞,瘀郁成熱。熱留已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浮腫、脹滿。其為腫也,有食積、有水積;有瀉痢日久脾虛,有傷寒下早。其為脹也,有痰熱,有疳氣,有食積。痞癖積腫在腰以上宜汗,腰以下宜利小腸。脹宜消導(dǎo),有分道,有利小便,酌其虛實(shí)寒熱而調(diào)治。
腫脹主方
茯苓皮 濃樸 蒼術(shù) 半夏 香附(以上健脾) 枳實(shí) 神曲 山楂 青皮(以上治積) 卜子(泄氣)豬苓 澤瀉(利小便) 升麻 柴胡(升提氣)
食積腫加檳榔、蓬術(shù)、麥芽、山楂、神曲。
先下水腫加木通、車前子、滑石,小兒實(shí)食積,水腫多耳。傷寒下早,先調(diào)脾胃,期臟氣充實(shí),宜人參、山藥、薏苡仁,久則肉蔻、訶子,寒則干姜、木香、丁香,熱則黃芩、黃連,佐本方,本方仍去消食藥。風(fēng)邪入肺而氣不宣通,肺葉脹,亦能作腫,以肺主皮毛故也。先自眼下臥蠶腫起,喘急,宜小紅丸下之,后用桑白皮、桔梗、杏仁、天花粉、黃芩、貝母、枳殼、木通、防風(fēng)、黃 二分。防風(fēng)瀉肺實(shí),得黃 而功益神,故用 。脹乃痰熱,不用本方,宜半夏、貝母、膽星、枳實(shí)(消痰)。有風(fēng),防風(fēng)、大腹皮、蘇子、卜子、桔梗(利氣)、豬苓、澤瀉、車前(行水)。先服小紅丸,食積先服小黑丸,后用本方。寒熱虛熱宜本方去蒼術(shù),加炒黃芩、黃連(利水)、豬苓、澤瀉、木通、赤芍、車前、滑石、葶藶、商陸、木瓜。補(bǔ)脾,人參、白術(shù)、山藥、薏苡仁、枳實(shí)、濃樸。消食,枳實(shí)、青皮、檳榔、蓬術(shù)、山楂、麥芽、神曲、三棱(分氣)、香附、木香、藿香。泄氣,大腹皮、蘇子、桔梗、卜子。肺脹,桑白皮、杏仁。上身宜汗,柴胡、升麻、干葛;下體宜利小便,陽(yáng)水宜黃芩、黃連、山梔、連翹,陰水宜丁香、香附、木香、草果、濃樸、干姜。風(fēng)雖勝濕,宜防風(fēng)、羌活、蓁艽、椒目、天麻;又能健脾,陷下,升麻、柴胡;有痰宜利痰,貝母、半夏、膽星、海藻、昆布。
內(nèi)消丸治小兒五疳八痢,消食化積,除驚風(fēng)外,百病可服。
三棱 蓬術(shù) 香附(三味醋拌炒) 檳榔 煨草果 青皮 枳殼 枳實(shí)(二味麩炒) 木香 去核山楂 炒神曲 炒麥芽 炒砂仁 去白陳皮。
等分為丸,砂糖湯調(diào)服。
辰砂丸(又名大紅丸)
川貝母 膽星 天花粉 桔梗 苦杏仁 枳殼 黃芩(各四兩) 前胡 防風(fēng) 制半夏 陳皮 全蝎 地骨皮 山梔(各三兩) 黃連 元參(各二兩)
痘痧年不用連梔,此藥消痰解毒,發(fā)散痘痧,蜜丸約重一錢,辰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yàn),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腫脹雖均由脾胃之傷,而實(shí)有不同。氣溢皮膚則為腫,氣入于臟則為脹。人身心肺為陽(yáng)而在上,肝腎為陰而居下,脾胃為陰而居中為土。經(jīng)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yùn)也,故能使心肺陽(yáng)降,肝腎陰升,天地交泰,永無(wú)腫脹之病。此癥因內(nèi)傷飲食,外感風(fēng)寒,致傷脾胃,十早。則清濁相混,隧道壅塞,瘀郁成熱。熱留已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浮腫、脹滿。其為腫也,有食積、有水積;有瀉痢日久脾虛,有傷寒下早。其為脹也,有痰熱,有疳氣,有食積。痞癖積腫在腰以上宜汗,腰以下宜利小腸。脹宜消導(dǎo),有分道,有利小便,酌其虛實(shí)寒熱而調(diào)治。
腫脹主方
茯苓皮 濃樸 蒼術(shù) 半夏 香附(以上健脾) 枳實(shí) 神曲 山楂 青皮(以上治積) 卜子(泄氣)豬苓 澤瀉(利小便) 升麻 柴胡(升提氣)
食積腫加檳榔、蓬術(shù)、麥芽、山楂、神曲。
先下水腫加木通、車前子、滑石,小兒實(shí)食積,水腫多耳。傷寒下早,先調(diào)脾胃,期臟氣充實(shí),宜人參、山藥、薏苡仁,久則肉蔻、訶子,寒則干姜、木香、丁香,熱則黃芩、黃連,佐本方,本方仍去消食藥。風(fēng)邪入肺而氣不宣通,肺葉脹,亦能作腫,以肺主皮毛故也。先自眼下臥蠶腫起,喘急,宜小紅丸下之,后用桑白皮、桔梗、杏仁、天花粉、黃芩、貝母、枳殼、木通、防風(fēng)、黃 二分。防風(fēng)瀉肺實(shí),得黃 而功益神,故用 。脹乃痰熱,不用本方,宜半夏、貝母、膽星、枳實(shí)(消痰)。有風(fēng),防風(fēng)、大腹皮、蘇子、卜子、桔梗(利氣)、豬苓、澤瀉、車前(行水)。先服小紅丸,食積先服小黑丸,后用本方。寒熱虛熱宜本方去蒼術(shù),加炒黃芩、黃連(利水)、豬苓、澤瀉、木通、赤芍、車前、滑石、葶藶、商陸、木瓜。補(bǔ)脾,人參、白術(shù)、山藥、薏苡仁、枳實(shí)、濃樸。消食,枳實(shí)、青皮、檳榔、蓬術(shù)、山楂、麥芽、神曲、三棱(分氣)、香附、木香、藿香。泄氣,大腹皮、蘇子、桔梗、卜子。肺脹,桑白皮、杏仁。上身宜汗,柴胡、升麻、干葛;下體宜利小便,陽(yáng)水宜黃芩、黃連、山梔、連翹,陰水宜丁香、香附、木香、草果、濃樸、干姜。風(fēng)雖勝濕,宜防風(fēng)、羌活、蓁艽、椒目、天麻;又能健脾,陷下,升麻、柴胡;有痰宜利痰,貝母、半夏、膽星、海藻、昆布。
內(nèi)消丸治小兒五疳八痢,消食化積,除驚風(fēng)外,百病可服。
三棱 蓬術(shù) 香附(三味醋拌炒) 檳榔 煨草果 青皮 枳殼 枳實(shí)(二味麩炒) 木香 去核山楂 炒神曲 炒麥芽 炒砂仁 去白陳皮。
等分為丸,砂糖湯調(diào)服。
辰砂丸(又名大紅丸)
川貝母 膽星 天花粉 桔梗 苦杏仁 枳殼 黃芩(各四兩) 前胡 防風(fēng) 制半夏 陳皮 全蝎 地骨皮 山梔(各三兩) 黃連 元參(各二兩)
痘痧年不用連梔,此藥消痰解毒,發(fā)散痘痧,蜜丸約重一錢,辰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