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接觸史 有與猩紅熱或咽峽炎病人接觸史者,有助于診斷。
(二)臨床表現(xiàn) 驟起發(fā)熱、咽峽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蒼白、楊莓舌、帕氏線、恢復期脫皮等,為猩紅熱的特點。
(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數(shù)增高達10~20×109/L,嗜中性粒細胞占80%以上。紅疹毒素試驗早期為陽性。咽試子、膿液培養(yǎng)可獲得A組鏈球菌。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接觸史 有與猩紅熱或咽峽炎病人接觸史者,有助于診斷。
(二)臨床表現(xiàn) 驟起發(fā)熱、咽峽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蒼白、楊莓舌、帕氏線、恢復期脫皮等,為猩紅熱的特點。
(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數(shù)增高達10~20×109/L,嗜中性粒細胞占80%以上。紅疹毒素試驗早期為陽性。咽試子、膿液培養(yǎng)可獲得A組鏈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