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灰貫眾

    《中藥大辭典》:灰貫眾拼音注音Huī Guàn Zhònɡ別名

    蜈蚣草

    出處

    《湖南藥物志》

    來源

    為鱗毛蕨科植物對(duì)生耳蕨全草。夏、秋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石灰?guī)r縫中。分布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廣東、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根狀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生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zhǎng)5~10厘米,基部以上禾稈色,疏生鱗片;葉片披針形,紙質(zhì),長(zhǎng)15~25厘米,中部寬2.5~3.5厘米,基部幾不變狹,近光滑,一回羽狀;中部羽片長(zhǎng)1.2~1.8厘米(基部一對(duì)略短),基部寬6~8毫米,斜長(zhǎng)方形或菱狀三角形,銳尖頭而具一凸尖,基部上側(cè)較寬,三角形凸起,下側(cè)平切,邊緣具三角狀尖鋸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通常僅在主脈上側(cè)排成1行(有時(shí)下側(cè)上部有1~3枚);囊群蓋圓盾形,多少有鋸齒。

    性味

    酸澀,微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消腫,利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研末撤。

    復(fù)方

    ①預(yù)防感冒:對(duì)生耳蕨五錢,水煎當(dāng)茶飲。

    ②治跌打損傷:對(duì)生耳蕨、馬鞭草,搗碎,敷患處。

    ③治外傷、蛇咬傷:㈠對(duì)生耳蕨葉,搗碎(先將患處污血吸出)敷患處,如傷口潰爛.則將此葉研末,敷患處;㈡如腫勢(shì)向上升:對(duì)生耳蕨一兩,大蒜一錢,雄黃少許,水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灰貫眾拼音注音Huī Guàn Zhònɡ別名

    蜈蚣草、胃痛藥、小牛肋巴、昏頭雞、蓖子草

    英文名Triangular-toothed Shield Fern出處

    出自《湖南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對(duì)生耳蕨的全草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lystichum deltodon(Bak.) Diels[Aspidium deltodon Bak.]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挖出后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1800m的山坡石灰質(zhì)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及安徽、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20-35cm。根莖直立,與葉柄基部密被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zhǎng)5-10cm,向上疏生鱗片;葉片披針形,長(zhǎng)15-25cm,中部寬2.5-3.5cm,近光滑,一回羽狀;中部羽片斜長(zhǎng)方形或菱狀三角形,銳尖頭,基部上側(cè)較寬,三角形突起,下側(cè)平切,邊緣具三角狀尖鋸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先端,通常僅在主脈上側(cè)排成1行(有時(shí)下側(cè)上部有1-3枚);囊群蓋圓盾形,多少有鋸齒。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酸;澀;微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感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蛇咬傷;預(yù)防感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蘿藦科潮風(fēng)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án Gǎo Shù別名青膠木、樹仲、油槁樹、膠樟、青野槁、潺槁木來源樟科木姜子屬植物潺槁樹Litsea glutinosa (Lour.) C. B. Rob.,以根、皮、葉入藥。夏秋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皮多鮮用。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énɡ Qié Zi別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蒼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出處本品以山胡椒之名首載于《滇南本草》?!吨参锩麑?shí)圖考長(zhǎng)編》引《廣西通志》云:“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飲,大能清暑益氣,或以為即革澄茄?!耙蛏诫u椒果......
  • 《中藥大辭典》: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車渠(《海藥本草》)出處《海藥本草》來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dòng)物的貝殼。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分布我國(guó)南海諸島。原形態(tài)貝殼巨大,重而堅(jiān)厚。卵圓形,殼頂位于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zhǎng)卵形......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來源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和長(zhǎng)硨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