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灰藋

    《中藥大辭典》:灰藋拼音注音Huī Diào別名

    金鎖天(《雷公炮炙論》),灰藜、水落藜(《救荒本草》),灰條(《野菜譜》),灰滌菜(《綱目》),灰蒴、灰莧(《醫(yī)林纂要》),灰莧菜(《草木便方》),灰灰菜(《四川中藥志》)。

    出處

    《雷公炮炙論》

    來源

    為藜科植物小藜全草。3~4月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野生于荒地或田間。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0~450厘米。莖直立,分枝,有角棱及條紋。葉互生;下部的葉片3裂,近基部的2裂片短,橢圓形或三角形,各裂片的下方通常有一小齒;中部的葉片橢圓形,邊緣具波狀牙齒,先端鈍,基部楔形;上部的葉片漸小,狹長,有淺齒或近于全緣;葉片兩面略被粉粒;葉柄細長而弱?;ㄐ蛞干蝽斏?,花簇細而疏,被粉粒;花被片5,淺綠色,邊緣白色,背面不具隆脊,向內(nèi)彎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柱頭2,線狀。胞果全體包于花被內(nèi)。種子扁圓,黑色。果熟期6~7月。

    性味

    甘、苦,涼。

    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②《救荒本草》:"味微苦澀,性涼。"

    ③《醫(yī)林纂要》:"甘,寒;赤灰者,有小毒。"

    功能主治

    去濕,解毒。治瘡瘍腫毒,疥癬風瘙。

    ①《本草拾遺》:"主惡瘡,蟲、蠶、蜘蛛等咬,搗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亦作浴湯,去疥癬風瘙;燒為灰,口含及內(nèi)齒孔中,殺齒匿甘瘡。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蝕息肉,除白癜風,黑子面酐,箸肉作瘡。子:炊為飯,香滑,殺三蟲。"

    ②《醫(yī)林纂要》:"去濕熱。"

    ③《四川中藥志》:"能清熱退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治紫癜風:灰藋(不拘多少,燒灰,用紙襯淋取汁,煉令如膏約兩匙許)、雄黃、丹砂、膩粉、麝香、蝦蟆灰、石硫黃、礬石灰各一錢。上八味,將七味同研如粉,與煉了灰藋濃汁搗煎如膏涂之,干即易,膏硬以醋潤之。(《圣濟總錄》灰藋涂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灰藋拼音注音Huī Diào別名

    金鎖天、灰藜、水落藜、灰條、灰滌菜、灰蒴、灰莧、灰莧菜、灰灰萊、土蠶藥、沙莧菜

    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小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nopodium serotinum L.

    采收和儲藏:3~4月采收,洗凈,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野生于荒地或田間。

    資源分布:我國除西藏外,其他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莖直立,單一或多枝,具角棱及綠色條紋。葉互生;葉柄細長而弱;葉片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5-5cm,寬1-3.5cm,通常3淺裂,中裂片兩邊近平行,先端鈍或急尖,并具短尖頭,邊緣具波狀鋸齒;側(cè)裂片位于中部以下,通常各具2淺裂齒;上部的葉片漸小,狹長,有淺齒或近于全緣;葉片兩面略被粉粒?;ㄐ蛞干蝽斏ù丶毝?,形成圓錐狀花序;花兩性,花被近球形,5片,淺綠色,邊緣白色,背面具微縱隆脊井密被粉粒,向內(nèi)彎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花柱2。線狀。胞果全體包于花被內(nèi),果皮與種子貼生。種子扁圓,黑色,有光澤,表面具六角形細洼?;ㄆ?-5月,果期5-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灰黃色。葉片皺縮破碎,展開后完整葉通常具3淺裂,裂片具波狀鋸齒?;ㄐ蛩霠钜干蝽斏?。胞果包在花被內(nèi),果皮膜質(zhì),有明顯的蜂窩狀網(wǎng)紋,果皮與種皮貼生。

    顯微鑒別 ①葉下表皮及嫩技表皮具腺毛,腺頭球形,直徑60-100μm。②葉肉細胞含眾多草酸鈣簇晶及砂晶。(圖2)胞里在掃描鏡下觀察,呈圓形,中央有一稍突起的果柄,由此環(huán)繞呈放射狀排列的蜂窩狀果皮細胞。

    性味

    苦;甘;性平

    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解毒去濕;殺蟲。主風熱感冒;腹瀉;痢疾;蕁麻疹;瘡瘍腫毒;疥癬;濕瘡;齒(若蟲)疳瘡;白癜風;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燒灰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惡瘡,蟲、蠶、蜘蛛等咬,搗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亦作浴湯,去疥癬風瘙;燒為灰,口含及內(nèi)齒孔中,殺齒NI甘瘡。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蝕息肉,除白癜風,黑子面GAN,箸肉作瘡。子:炊為飯,香滑,殺三蟲。

    2.《醫(yī)林纂要》:去濕熱。

    3.《四川中藥志》:能清熱退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日草來源菊科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長江流域各省有栽培。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治痢疾,淋癥,乳頭癰。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步還陽丹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Yánɡ Dān別名鳥巢蘭來源蘭科兜被蘭屬植物二葉兜被蘭Neottianthe cucullata (L.) Schlecht.,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性味甘,平。功能......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靈草拼音注音Bǎi Línɡ Cǎo別名小白藥、小對節(jié)生、小掰角、長柄牛奶藤來源蘿藦科牛奶菜屬植物百靈草Marsdenia longipes W. T. Wang,以根或全株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曬干。毒性本品有毒,不......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眼藤拼音注音Bǎi Yǎn Ténɡ別名爬山虎、咸魚頭、五眼子、泥藤草、大甘草、小葉羊角藤來源為茜草科巴戟屬植物百眼藤Morinda parvifolia Bartl.,以全株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曬干。性味甘,涼。功......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脈根拼音注音Bǎi Mài Gēn別名黃花草、牛角花、黃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鵲、斑鳩窩來源豆科百脈根屬植物百脈根Lotus corniculatus L.,以全草入藥。春夏采集,切碎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