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大惑論

    作者: 李學(xué)川

    (次九針論之后)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屬腎)筋之精為黑眼。(屬肝)血之精為絡(luò)。(屬心)其窠氣之精為白眼。(屬肺)肌肉之精為約束。(屬脾)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zhuǎn)。腦轉(zhuǎn)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zhuǎn)矣。邪(斜同)其精。(睛同)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轉(zhuǎn)。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

    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fù)。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wèi)留于于下。(陽衰)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不能營運。

    則其中脘當(dāng)寒)故不嗜食也(此言所以善饑而不嗜食也)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wèi)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夫衛(wèi)氣者。晝?nèi)粘P杏陉?。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wèi)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wèi)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