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柑皮

    《中藥大辭典》:柑皮拼音注音Gān Pí別名

    廣陳皮、新會皮(《藥性切用》),陳柑皮(《本草求原》)。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甌柑等多種柑類的果皮。9~11月采摘成熱果實,剝?nèi)⊥鈱庸?,陰干或曬干?/p>生境分布

    主產(chǎn)廣東、廣西。此外,福建等地亦產(chǎn)。

    性狀

    完整的果皮,多剖成3瓣,每瓣近圓形,在果柄處連在一起,有時破碎分離成單瓣。瓣片多向外反卷,白色的內(nèi)層明顯外露;果皮厚約1毫米。外表面黃橙色至紅橙色,有無數(shù)大而凹入的油點。內(nèi)表面白色棉絮狀,油點微凹入。質(zhì)較疏松而柔軟,干燥后仍不脆。香氣濃郁,味微辛,但不甚苦。以皮薄、片大、質(zhì)柔軟。少病斑,油潤、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蕉柑的果皮中,含橙皮甙、川陳皮素和揮發(fā)油。

    炮制

    刷去泥土,揀凈雜質(zhì),噴淋清水,悶潤后切絲或切片,晾干。

    性味

    ①《七卷食經(jīng)》:"小冷。"

    ②《綱目》:"辛甘,寒,無毒。"

    注意

    ①《食療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發(fā)痃癖。"

    ②《日華子本草》:"多食發(fā)陰汗。"

    功能主治

    下氣,調(diào)中,化痰,醒酒。治病后飲食失調(diào),上氣煩滿,傷酒口渴。

    ①崔禹錫《食經(jīng)》:"主上氣煩滿。"

    ②《本草拾遺》:"去氣,調(diào)中。治產(chǎn)后肌浮,為末酒下。"

    ③《七卷食經(jīng)》:"治氣,勝于橘皮;去積痰。"

    ④《日華子本草》:"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

    ⑤《綱目》:"傷寒飲食勞復者,濃煎汁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復方

    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干為末,入鹽點半錢。(《經(jīng)驗后方》獨醒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柑皮拼音注音Gān Pí別名

    廣陳皮、新會皮、陳柑皮。

    英文名mandarin orange peel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Citrus chachiensis Hort.等多種柑類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chachiensis Hort.

    采收和儲藏:將成熟果實的果皮剝皮,曬干。

    生境分布

    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帶,以新會、四會栽培最多。廣州近郊也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茶枝柑 小喬木,高2-3m。枝多葉密,針刺極少。葉互生,常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緣鋸齒不明顯,葉翼小而不明顯?;ㄐ“咨?,萼片黃綠色,花瓣5。果實扁圓形或饅頭形,縱徑4.5-6cm,橫徑6.5-7cm,基部平或隆起,上有淺放射溝4-8條,頂部微凹;果皮易剝離,質(zhì)松脆,白內(nèi)層棉絮狀,有香氣;瓤囊11-12瓣;中心柱空虛,味酸甜;種子20余粒,卵圓形,淡黃褐色。果熟期12月中旬。

    性狀

    性狀鑒別 1.陳皮常剝成數(shù)瓣,基部相連,有的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厚1-4mm。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凹下的油點;內(nèi)表面淺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zhì)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苦。

    2.廣陳皮常3瓣相連,形狀整齊,厚度均勻,約1mm。油點較大,對光照視,透明清晰。質(zhì)較柔軟。均以片大、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l)陳皮表皮由 1列極小的細胞組成,外被角質(zhì)層,有氣孔。表皮以甙結晶和少數(shù)草酸鈣方晶,長15-30μm;大型油室不規(guī)則排列成l-2列(有時油室位于中果皮中部),油室卵圓形或橢圓形,徑向長250-740μm,切向長200-500μm。維管束細小,縱橫散布。

    (2)廣陳皮油室較大,徑向長410-1650μm,切向長160-1100μm。

    粉末特征:(l)陳皮淡黃棕色。①表皮細胞淡黃棕色,呈多角形,壁稍厚;氣孔類圓形,直徑20-25μm,保衛(wèi)細胞呈淡黃棕色,副衛(wèi)細胞6-8個。②中果皮細胞類圖形或橢圓形,壁不均勻增厚,厚2-3μm。③油室碎片及油滴隨處可見,淡黃棕色。④螺紋導管和管胞直徑5-15μm;網(wǎng)紋導管直徑9-21μm。⑤草酸鈣方晶長10-30μm,呈多面形、菱形、雙雄形等。③薄壁細胞含橙皮甙結晶。

    (2)廣陳皮表皮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中果皮細胞形狀不規(guī)則,壁厚3-5μm,少數(shù)可達8μm(不加熱測量),有時壁呈連珠狀增厚,或角隅處增厚。薄壁細胞含橙皮甙結晶。

    化學成分

    蕉柑的果皮中,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陳皮素(Nobiletin)和揮發(fā)油。

    炮制

    刷去泥土,揀凈雜質(zhì),噴淋清水,悶潤后切絲或切片,晾干。

    歸經(jīng)

    脾;胃經(jīng)

    性味

    辛;甘;寒

    注意

    1.《食療本草》:多食令入肺燥、冷中、發(fā)痃癖。

    2.《日華子本草》:多食發(fā)陰汗。

    功能主治

    下氣;調(diào)中;化痰;醒酒。主飲食失調(diào);上氣煩滿;傷酒口渴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3-9g;或入丸、散。

    復方

    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干為末,入鹽點半錢。(《經(jīng)驗后方》獨醒湯)

    各家論述

    1. 崔禹錫《食經(jīng)》:主上氣煩滿。

    2.《本草拾遺》:去氣,調(diào)中。治產(chǎn)后肌浮,為末酒下。

    3.《七卷食經(jīng)》:治氣,勝于橘皮;去積痰。

    4.《日華子本草》: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

    5.《綱目》:傷寒飲食勞復者,濃煎汁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復方治瀉?。喊投蛊ぁ?.....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