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麥苗

    拼音注音Xiǎo Mài Miáo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嫩莖葉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小麥"條。

    化學(xué)成分

    麥稈中含一種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的多糖類(含量3.4克/3.4公斤),這種多糖類主要由戊糖和己糖組成。

    藥理作用

    麥稈水浸劑有驅(qū)蛔作用,其有效成分尚未提出,能溶于水、醇,不溶于有機溶媒。對蚯蚓肌肉標(biāo)本,低濃度興奮,高濃度麻痹。對人蛔蟲切片、兔腸的張力及收縮振幅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心,對家兔血壓、呼吸均無影響。給動物較長期口服或注射,無毒性癥狀。體外驅(qū)蟲作用較其他藥物為差,臨床上排蟲率69~78%,完全驅(qū)蟲率0~16%,蟲卵減少率60~66.8%。驅(qū)蟲物質(zhì)主要含在麥稈的節(jié)部。以殺蚯蚓而論,蕎麥稈效力大于大麥扦及小麥稈。此驅(qū)蟲物質(zhì)耐熱,但煎煮過久,效力減退。還曾報告麥稈中之半纖維素有高度的抗癌作用(小鼠)。此作用非一投的細胞毒作用,麥稈中可提得多糖類,有抗肉瘸-180之作用。

    歸經(jīng)

    《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jīng)氣分。"

    性味

    ①《本草拾遺》:"辛,寒,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功能主治

    除煩熱,療黃疸,解酒毒。

    ①《本草拾遺》:"主酒疸目黃,消酒毒暴熱。"

    ②《日華子本草》:"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并利小腸。"

    ③《綱目》:"小麥稈燒灰,入去疣痣蝕惡肉膏中用。"

    復(fù)方

    治黃疸: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千金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及拼音注音Bái Jí別名白根、地螺絲、白雞兒、白雞娃、連及草、羊角七英文名RHIZOMA BLETILLAE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 f.的干燥塊莖。夏、......
  • 拼音注音Bái Yè Bù Fān別名白地紫菀、大火草、牛耳朵火草、小一支箭、白頭翁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鉤苞大丁草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rbera delauayi Franch. [G. hen-ryi Dunn]采收和儲藏:......
  • 拼音注音Bái Yè Cì Gēn出處福建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福建、臺灣一帶。原形態(tài)福建胡頹子,又名:椬梧。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長棘刺,幼枝被褐色鱗片。葉亞革質(zhì),倒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3~4.5......
  • 《中藥大辭典》:白葉火草拼音注音Bái Yè Huǒ Cǎo別名拿戛千里光、白背艾,火門艾、大葉艾、滿山香(《廣西藥植名錄》),大白葉子火草(《云南思茅中草藥選》)。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千里光的根或全草。夏、秋采收,洗凈......
  • 拼音注音Bái Yè Guā Fù Mù別名烏骨藤、確絡(luò)風(fēng)來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屬植物白葉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 (Hance)Merr.,以根入藥。夏秋采集,曬干。性味辛、澀,溫。注意孕婦忌服。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