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節(jié)·兩感傷寒

    作者: 俞根撰,近代徐榮齋重訂。

    (內(nèi)經(jīng)與傷寒序例皆謂之兩感于寒)【因】身受陰寒之氣??谑成渲铩1砝锞銈邽閮筛?。其病多發(fā)于夏令夜間。

    因人多貪涼。喜食冰水瓜果故耳。

    【證】頭疼體痛。身重惡寒。目瞑嗜臥。少氣懶言。手足微冷。雖身熱亦不渴。下利清谷。甚則兩腳筋吊。舌苔白而嫩滑。甚或灰而淡白。或灰黑膩苔。舌質(zhì)嫩滑濕潤。

    【脈】沉而遲。甚則沉微。沉為邪陷。遲為寒凝。微則陽氣欲絕。此朱丹溪所謂表里皆寒。難分經(jīng)絡(luò)。無熱可散。溫補自解。不急治。去生甚遠(yuǎn)是也。

    【治】素問謂兩感于寒者必死。不治。仲景謂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朱南陽謂宜先救里。以四逆湯。后救表。以桂枝湯。然就余所驗。稟有虛實。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可治。法當(dāng)先溫其里。附子理中湯加公丁香(二十支)煨肉果(錢半)。俟里溫陽回。則下利止而手足轉(zhuǎn)溫。若猶頭身俱痛。惡寒筋急者。則以桂枝加附子湯。溫通陽氣以解表。表解而胃口不開者。則以香砂二陳湯。溫運中陽以健胃。其病自愈。

    【秀按】兩感傷寒。夏月最多。后賢皆名曰中寒。世俗又謂之吊腳痧。多死于挑痧及香散痧藥。目擊心傷。俞君參用丹溪南陽兩家治法。確是對癥良方。然則兩感證亦有可治之道。不可遽必其死也。

    【廉勘】兩感傷寒一癥。俞氏求原固確。惟救里救表。其間先后緩急。當(dāng)消息之。

    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則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吊。而頭身劇痛。發(fā)熱惡寒者。宜先解表。隨證權(quán)變可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作者:
  • 作者:
    孫一奎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