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趙以德云∶松江一男子年三十余,胸腹脹大,發(fā)煩躁渴,面赤不得臥而足冷。余以其人素飲酒,必酒后入內(nèi),奪于所用,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上逆,逆則陰氣在上,是生 脹。
濁氣在上,清氣在下,則生 脹。其上焦之陽,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發(fā)煩躁。此因邪從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吳茱萸、附子、人參輩,以退陰逆水邪;冷凍飲料之,以解上焦之浮熱,入咽覺胸中頓爽,少時腹中氣轉(zhuǎn)如牛吼,泄氣七次,明日其證愈矣。《范氏方》云∶凡腹脹經(jīng)久,忽瀉數(shù)升,晝夜不止,服藥不效,乃為氣脫。宜用益智仁煎濃湯服之立愈。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趙以德云∶松江一男子年三十余,胸腹脹大,發(fā)煩躁渴,面赤不得臥而足冷。余以其人素飲酒,必酒后入內(nèi),奪于所用,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上逆,逆則陰氣在上,是生 脹。
濁氣在上,清氣在下,則生 脹。其上焦之陽,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發(fā)煩躁。此因邪從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吳茱萸、附子、人參輩,以退陰逆水邪;冷凍飲料之,以解上焦之浮熱,入咽覺胸中頓爽,少時腹中氣轉(zhuǎn)如牛吼,泄氣七次,明日其證愈矣。《范氏方》云∶凡腹脹經(jīng)久,忽瀉數(shù)升,晝夜不止,服藥不效,乃為氣脫。宜用益智仁煎濃湯服之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