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旋雞尾

    《中藥大辭典》:旋雞尾拼音注音Xuán Jī Wěi別名

    線雞尾、七星草(《草木便方》),劍刀草、劍刀蕨、連貼草、七星劍、毛連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七星鳳尾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金雞尾、石扁擔(dān)(《四川中藥志》),大葉金星(《浙江中藥資源名錄》),金星劍,大號七星劍、牛舌黃(《泉州本草》),斬蛇劍、連天草、鐵包金、大經(jīng)刀草(《廣西藥植名錄》),大石韋,龍舌草(《福建中草藥》)。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水龍骨科植物江南星蕨全草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石上,樹上或屋瓦縫隙等陰涅處。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陜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50~70厘米。根莖橫生,細(xì)弱,疏被鱗片;鱗片闊卵形,急尖,淡棕色,早脫落。葉近生,柄長3~15厘米;葉片狹線狀披針形至闊線狀披針形,長30~45厘米,寬1.5~5厘米,兩端狹尖,全緣,近革質(zhì),淡綠色,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大,棕黃色,排列成1行或為不整齊的2行,較近中肋,無蓋,也不具隔絲。

    歸經(jīng)

    《泉州本草》:"入肝、脾、心、肺四經(jīng)。"

    性味

    苦,寒。

    ①《草木便方》:"苦,寒。"

    ②《貴陽民間藥草》:"苦,寒,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味苦,性涼。"

    注意

    虛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通淋,解毒。治熱淋,崩帶,吐血,衄血,熱痢,痔血,肺癰,癆咳,瘰疬,瘡腫。

    ①《草木便方》:"解毒,消熱,涼血,通淋。涂腫毒、發(fā)背,消結(jié)核。"

    ②《天寶本草》:"治淋癥,赤白帶下。"

    ③《四川中藥志》:"治五淋帶下,頭項瘰疬,崩癥,紅痢及陽毒未潰等癥。"

    ④《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肺病吐血。"

    ⑤《泉州本草》:"調(diào)氣理血,清肺熱,瀉心火,涼血,鎮(zhèn)咳止嘔,止痛。治肺癆,肺癰,熱毒下痢。"

    ⑥《廣西藥植名錄》:"殺蟲。治蛇傷。"

    ⑦《四川常用中草藥》:"治胃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fù)方

    ①治肺癆咳血:鮮江南星蕨:二至三兩,水煎調(diào)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火咳、火淋,止鼻血:旋雞尾三錢至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③治肺癰咳嗽胸痛:鮮江南星蕨、鮮葦莖各二兩,煎湯服。(《泉州本草》)

    ④治小便赤澀痛或帶血:鮮江南星蕨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腸風(fēng)下血(內(nèi)痔出血):旋雞尾根莖二兩,豬棕草一兩。煮豬腸食。(《貴陽民間藥草》)

    ⑥治熱痢口渴:鮮江南星蕨二至三兩,水煎代茶飲。(《福建中草藥》)

    ⑦治癰疽發(fā)背:鮮江南星蕨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旋雞尾拼音注音Xuán Jī Wěi別名

    線雞尾、七星草、劍刀草、劍刀蕨、連貼草、七星劍、毛連草、七星鳳尾草、金雞尾、石扁擔(dān)、大葉金星、金星劍、大號七星劍、牛舌黃、斬蛇劍、連天草、鐵包金、大經(jīng)刀草、大石韋、龍舌草

    英文名Fortune Microsorium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鐵角燕科植物厚葉鐵角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lenium griffithianum Hook.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去須根,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密林下溝谷巖石上或水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20-25cm。根莖直立,下部密生纖維狀須根,頂部被深棕色、披針形鱗片,頂部漸狹成纖維狀,邊緣略有粗齒。葉近生;葉柄長3-4mm,或近無柄,淡禾稈色,疏被鱗片;葉片近肉質(zhì),線狀倒披針形,長20-25cm,寬1.5-2.5cm,頂部短漸尖,下部漸狹并下延于短葉柄,全緣或上部有疏缺刻或有鈍齒;中脈兩面隆起,側(cè)脈二叉,斜向上,兩面不明顯。孢子囊群線形,長5-7mm,背生于側(cè)脈上側(cè)一邊,距離葉邊1/2-2/3,在中脈兩側(cè)各成1排;囊群蓋線形,全緣,灰白色。

    歸經(jīng)

    肝;脾;心;肺經(jīng)

    性味

    苦;寒;無毒;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主黃疸;淋濁;高熱;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敷。

    復(fù)方

    ①治肺癆咳血:鮮江南星蕨二至三兩,水煎調(diào)冰糖服。(《福建中草藥》)②治火咳、火淋,止鼻血:旋雞尾三錢至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③治肺癰咳嗽胸痛:鮮江南星蔽、鮮葦莖各二兩,煎湯服。(《泉州本草》)④治小便赤澀痛或帶血:鮮江南星蕨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⑤治腸風(fēng)下血(內(nèi)痔出血):旋雞尾根莖二兩,豬棕草一兩。煮獵腸食。(《貴陽民間藥草》)⑥治熱痢口渴:鮮江南星蕨二至三兩,水煎代茶次?!陡=ㄖ胁菟帯?⑦治癰疽發(fā)背:鮮江南星蕨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詩經(jīng)》),皤蒿(《毛詩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生境分布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
  •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鮮用或晾干。原形態(tài)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
  • 拼音注音Bái Lán Cuì Què Huā英文名Bluewhite Larkspur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藍(lán)翠雀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
  • 《中國藥典》:白蘞拼音注音Bái Liǎn別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英文名RADIX AMPELOPSIS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干燥塊根。春、秋二季采......
  • 《中藥大辭典》:白蘞子拼音注音Bái Liǎn Zǐ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果實。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蘞“條。功能主治《藥性論》:“治溫瘧,主寒熱結(jié)壅熱腫?!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敷。復(fù)方止血消腫:白蘞成熟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