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貍?cè)?/h1>

    《中藥大辭典》:貍?cè)?strong>拼音注音Lí Ròu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貓科動物豹貓全體

    生境分布

    從東北到華北,由甘肅、四川、云南直到江蘇、廣東、臺灣,均有其蹤跡。

    原形態(tài)

    豹貓,又名:貍(《詩經(jīng)》),豾貍(《爾雅》郭填注),野貓(《圣惠方》),貍貓。

    外形似家貓。身長50~65厘米,尾長約等于體長之半,體重2~3公斤。毛色身體背面淺黃色,有4條棕黑色縱紋,從頭頂?shù)郊绮?;其中?條則斷續(xù)地向后延伸到尾基部。肩部和體側(cè)有數(shù)行大而不規(guī)則的黑斑,腰、臀及四肢下部亦有較小的黑斑。頭部眼內(nèi)側(cè)有縱長白斑,頰部兩側(cè)有2條黑紋。頜下、胸,腹部及四肢內(nèi)側(cè)乳白色,均具棕黑色的斑點(diǎn)。尾上面似背色,并有棕黑色斑和半環(huán)。

    棲于山谷密林及郊野灌叢等處。獨(dú)棲或雌雄同棲,多晝伏夜出,為野貓中常見的一種。

    性味

    ①《千金·食治》:"溫,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有藜蘆勿食貍?cè)狻?

    功能主治

    治腸風(fēng)下血,痔漏,瘰疬,游風(fēng)。

    ①《千金·食治》:"補(bǔ)中益氣。"

    ②《蜀本草》:"療鼠瘺。"

    ③《日華子本草》:"治游風(fē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存性研末為散。1~2錢。

    復(fù)方

    ①治大腸風(fēng)冷,下血不止,脫肛疼痛:野貍一頭。以大瓷瓶一所,可容得者,納于瓶中,以厚泥固濟(jì),候瓶干,以大火燒之,才及煙盡,住火,候冷取出,入麝香末半兩,研令勻,于瓷器中收之。每于食前,以溫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②治腸風(fēng)下血,或諸般痔漏:臘月野貍一枚(盤在瓦罐子內(nèi)),大棗半斤,枳殼半斤,甘草四兩(寸截),豬牙皂角二兩。都入在罐子內(nèi),上用瓦子蓋定,瓦片子上鉆小竅子,都用鹽泥固濟(jì),令干;作一地坑,用十字瓦支定,令罐子不著地,用炭燒至黑煙盡,若有青煙出,便去火取出,用濕士罨一宿。上件研令極細(xì),每服二錢,鹽湯調(diào)下,空心食前服。(《楊氏家藏方》如圣散)

    ③治痔正發(fā)疼痛:以貍?cè)庾鞲持蜃鞲持?。(《外臺》)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貍?cè)?strong>拼音注音Lí Ròu英文名Leopard cat as food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1.陶弘景:貍類甚多,今此用虎貍,無用貓看,貓貍亦好,其骨至難別,自取乃可信。又有,色黃而臭,肉亦主鼠疫,及貍?cè)庾鞲绯7ú⒓选?/p>

    2.《本草衍義》:貍形類貓,其紋有二,一如連錢者,一如虎紋者。此二色貍,皆可入藥。

    3.《綱目》:貍有數(shù)種,大小如狐。毛雜黃黑有斑,如貓,而圓頭大尾者為貓貍,善竊雞鴨,其氣臭,肉不可食。有斑如虎,而尖頭方口者,為虎貍,善食蟲、鼠、果實(shí),其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貓科動物豹貓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elis bengalensis Kerr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獵捕,捕獲后,殺死,取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丘陵而多樹叢之處。荒野灌叢也可見。夜行性生活為主,無固定巢穴。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偶食果實(shí),或入山村竊家禽。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東北、西北、華東、中南及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豹貓,外形似家貓。體長40-65cm,體重2-3kg頭圓耳小。尾粗長,長度為20-40cm。體背為淺黃色或灰黃以。從頭至肩、背部有明顯的4條棕黑色縱紋,中間有2條直至尾基部。肩及體側(cè)都棕黑色的斑點(diǎn),腰和臀部的斑點(diǎn)較小,四肢下側(cè)也有小黑斑;尾較粗,有黑色斑點(diǎn)和半環(huán),尾尖端棕色或黑色。生活于北方之個(gè)體較生活于南方的大,毛色較淺。

    歸經(jīng)

    脾;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溫

    注意

    1.《本草經(jīng)集注》:“有藜蘆勿食貍?cè)狻!?.《飲食須知》:“反藜蘆、細(xì)辛。”

    功能主治

    益氣養(yǎng) 血;祛風(fēng)止血;解毒散結(jié)。主氣血虛弱;皮膚游風(fēng);腸風(fēng)下血;脫肛;痔漏;瘰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適量;或煅存性研末沖,每次6g,每日12g;或入丸、散。

    復(fù)方

    ①治大腸風(fēng)冷,下血不止,脫肛疼痛:野貍一頭。以大瓷瓶一所,可容得者,納于瓶中,以厚泥固濟(jì),候瓶干,以大火燒之,才及煙盡,住火,候冷取出,入麝香末半兩,研令勻,于瓷器中收之。每于食前,以溫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②治腸風(fēng)下血,或諸般痔漏:臘月野貍一枚(盤在瓦罐子內(nèi)),大棗半斤,枳殼半斤,甘草四兩(寸截),豬牙皂角二兩。都入在罐子內(nèi),上用瓦子蓋定,瓦片子上鉆小竅子,都用赦泥固濟(jì),令干;作一地坑,用十字瓦支定,令罐子不著地,用炭燒至黑煙盡,若有青煙出,便去火取出,用濕土罨一宿。上件研令極細(xì),每服二錢,鹽湯調(diào)下,空心食前服。(《楊氏家藏方》如圣散)③治痔正發(fā)疼痛:以貍?cè)庾鞲持蜃鞲持?《外臺》)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補(bǔ)中益氣。

    2.《蜀本草》:療鼠瘺。

    3.《日華子本草》:治游風(fēn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雞卵黃(《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小柑、小郎傘、搽散、野辣椒(《廣西藥植名錄》)。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曠野,叢林。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本草再新》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shí)體。4~9月間采收。以5月與8月為盛產(chǎn)期。采時(shí)宜在早、晚或陰雨天,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淘凈,揀去雜質(zhì),曬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
  • 《中國藥典》:白術(shù)拼音注音Bái Zhú別名于術(shù)、冬術(shù)、浙術(shù)、種術(shù)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
  •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別名朱砂蓮、一點(diǎn)血、躲蛇生、毒蛇藥、避蛇生。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F.Liang et S.M.Hwang采收和......
  •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別名白花杜鵑、白映山紅來源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白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 Don,以根及花入藥。秋末采根,夏初采花,鮮用或曬干。性味辛、酸,溫。功能主治止咳,固精,止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