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癲者,卒發(fā)仆地,吐涎沫,口 ,目急,手足繚戾,無所覺知,良久乃蘇??裾?,或言語倒錯(cuò),或自高賢,或罵詈,不避親疏,亦有自定之時(shí)。皆由血?dú)馓?,受風(fēng)邪所為。人稟陰陽之氣而生,風(fēng)邪入并于陰則為癲,入并于陽則為狂。陰之與陽,更有虛有實(shí),隨其虛時(shí),為邪所并則發(fā),故發(fā)癲又發(fā)狂。
又人在胎之時(shí),其母卒大驚動(dòng),精氣并居,亦令子發(fā)癲,此則小兒而發(fā)癲者,是非關(guān)長因血?dú)馓摀p,受風(fēng)邪所為。
又有五癲∶一曰陽癲,二曰陰癲,三曰風(fēng)癲,四曰濕癲,五曰勞癲,此蓋隨其感處之由又有牛、馬、豬、雞、狗之癲,皆以其癲發(fā)之時(shí),聲形狀似于牛、馬等,故以為名也。
俗云∶病癲人忌食六畜之肉,食者癲發(fā)之狀,皆悉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