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組織學與胚胎學》 四、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

    當異物或細菌侵入機體,體內各處的吞噬細胞(phagocyte)可吞噬清除異物,這是機體最原始的一種防御方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Aschoff(1924)將這些吞噬細胞(除粒細胞外)和血液內的單核細胞以及骨髓和淋巴器官內的網狀細胞和內皮細胞歸納為一個系統(tǒng),稱為網狀內皮系統(tǒng)(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并認為這些細胞的起源、形態(tài)和功能是相同的。此后的許多實驗發(fā)現,網狀細胞和內皮細胞在發(fā)生來源方面不同于巨噬細胞,又缺乏明顯的吞噬功能,也不能轉變成吞噬細胞,因此van Furth(1972)建議將此系統(tǒng)的網狀細胞和內皮細胞排除,改稱為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該系統(tǒng)包括結締組織的巨噬細胞、肝的枯否細胞、肺的塵細胞、神經組織的小膠質細胞、骨組織的破骨細胞、表皮的郎格漢斯細胞和淋巴組織內的交錯突細胞等。它們均來源于骨髓內的幼單核細胞,幼單核細胞分化為單核細胞進入血流,后者從不同部位穿出血管壁進入其它組織內,分別分化為上述各種細胞。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在機體內分布廣,細胞數量也很多,其功能意義不僅為吞噬作用,還有許多其他重要功能。如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在免疫應答的起始階段,巨噬細胞等能處理抗原和分泌IL-Ⅰ,激活淋巴細胞并促進其分裂與分化;在免疫應答的效應階段,巨噬細胞等又能集聚于病灶周圍,受淋巴因子等的激活作用,成為破壞靶細胞和吞噬細菌的重要成分。巨噬細胞還能分泌數十種重要的活性物質,如補體成分、凝血因子、生長因子、活化因子、激素樣物質、酶、細胞抑制物、細胞外基質成分、嘌呤與嘧喧產物、結合蛋白以及單核因子等;但并不是同時分泌這么多的物質,而是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激活程度,受到不同的刺激下而產生不同的分泌物。巨噬細胞與淋巴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在功能上有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當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失調時,可引致多種疾病。目前尚不能對巨噬細胞確定分型,但巨噬細胞的功能表達可有多種類型,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有不同的功能表現。

    巨噬細胞的活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機體或局部未受到病原體等的刺激時,巨噬細胞等常處于靜息狀態(tài),胞體較小,細胞器較不發(fā)達,幾乎不運動,但壽命較長而更新率低。在炎癥或其它因子的刺激下,巨噬細胞從靜息轉向活化,細胞增大,代謝增強,溶酶體增多,細胞的變形運動及吞噬能力均增強。在T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干擾素的刺激下,巨噬細胞可進一步活化,活化巨噬細胞表面的MHC-Ⅱ類抗原陽性,能處理抗原,促進免疫應答,吞噬能力增強,吞噬速度增快。繼而在細菌脂多糖、內毒素和高濃度干擾素的刺激下,激活為超活化巨噬細胞(hyperactivated macrophage),此時已不能處理抗原,但吞噬力更增強,還能釋放H2O2、超氧離子和腫瘤壞死因子等活性物質,代謝極活躍,但壽命短,不久即死亡。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