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組織學與胚胎學》 (四)脾

    脾為人體最大的周圍淋巴器官,位于血液循環(huán)的通路上,有濾過血液和對侵入血內的抗原起免疫應答等功能。

    1.脾的結構脾內也含有大量淋巴組織,但其淋巴組織的分布規(guī)律與淋巴結不同。脾無皮質髓質之分,而分為白髓、邊緣區(qū)和紅髓三部分;脾內無淋巴竇,但有大量的血竇(圖9-18)

    脾

    圖9-18 脾

    (1)被膜與小梁:脾的被膜較厚,表面覆有間皮,被膜結締組織伸入脾內形成許多分支的小梁,它們與門部分支形成的小梁相互連接構成一粗的支架。被膜和小梁內含有許多散在的平滑肌細胞,其收縮可調節(jié)脾內的血量,小梁之間的網狀組織構成脾淋巴組織的微細支架。

    (2)白髓(white pulp):主要由淋巴細胞密集的淋巴組織構成,在新鮮脾的切面上呈分散的灰白色小點狀,故稱白髓。它又要分為動脈周圍淋巴鞘和淋巴小結兩部分。

    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是圍繞在中央動脈(central antery)周圍的厚彌散淋巴組織(圖9-18,9-19),由大量T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與交錯突細胞等構成。此區(qū)相當于淋巴結內的副皮質區(qū),是胸腺依賴區(qū),但無高內皮毛細管后微靜脈。中央動脈旁有一條伴行的小淋巴管,它是鞘內T細胞經淋巴遷出脾的重要通道(圖9-19)。當發(fā)生細胞免疫應答時,動脈周圍淋巴鞘內的T細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

    脾血液通路模式圖

    圖9-19 脾血液通路模式圖

    淋巴小結:又稱脾小體(splenic corpuscle),結構與淋巴結的淋巴小結相同,主要由大量B細胞構成,發(fā)育較大的淋巴小結也呈現(xiàn)生發(fā)中心的明區(qū)與暗區(qū),帽部朝向紅髓(圖9-19)。健康人脾內淋巴小結很少。當抗原侵入脾內引起體液免疫應答時,淋巴小結大量增多,它出現(xiàn)于邊緣區(qū)和動脈周圍淋巴鞘之間,使中央動脈常偏向鞘的一側。

    (3)邊緣區(qū)(marginal zone):位于白髓和紅髓交界處,寬約100μm。該區(qū)的淋巴細胞較白髓稀疏,但較脾索密集,并混有少量紅細胞。此區(qū)含有T細胞及B細胞,并含有較多的巨噬細胞。從肌髓或胸腺遷入脾的處女型淋巴細胞常先聚集于此區(qū)繼續(xù)成熟。中央脈側支分支而成的一些毛細血管,其末端在白髓和邊緣區(qū)之間膨大形成的小血竇,稱為邊緣竇(marginal sinus),它是血液以及淋巴細胞進入淋巴組織的重要通道,淋巴細胞也可經此區(qū)再遷入動脈周圍淋巴鞘、淋巴小結或脾索內。邊緣區(qū)也是脾內捕獲抗原、識別抗原和誘發(fā)免疫應答的重要部位,它相當于淋巴結淺層皮質與副皮質的交界處。

    (4)紅髓(red pulp):約占脾襯質的2/3,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圍及邊緣區(qū)外側,因含有大量血細胞,在新鮮脾切面上呈現(xiàn)紅色。紅髓由脾索及血竇組成(圖9-20)。

    脾索與脾血竇模式圖

    圖9-20 脾索與脾血竇模式圖

    脾索(splenic cord):由富含血細胞的索狀淋巴組織構成,脾索在血竇之間相互連接成網,索內含有T細胞、B細胞和漿細胞,以及許多其他血細胞和巨噬細胞,是脾進行濾血的主要場所。脾索內各類細胞的分布并不均勻一致。當中央動脈末端分支進入脾索成為髓微動脈時,其周圍有薄層密集的淋巴細胞,在鞘毛細血管周圍則有密集的巨噬細胞,至毛細血管末端開放于脾索時含血細胞和巨噬細胞較多,而不含血管的脾索部分則散在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相對較多。

    脾血竇(splenic sinus):是一種靜脈性血竇,寬約12~40μm,形態(tài)不規(guī)則,相互連接成網。竇壁由一層長桿狀的內皮細胞平行排列而構成。內皮細胞之間常見許多0.2~0.5μm寬的間隙,脾索內的血細胞可經此穿越進入血竇(圖9-21,9-22)。內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環(huán)行網狀纖維圍繞,故血竇壁如同一種多孔隙的欄柵狀結構。在血竇的橫切面上,可見桿狀內皮細胞沿血竇壁呈點狀排列,較粗大的內皮細胞斷面中可見有細胞核,并突入管腔(圖9-19)。血竇外側有較多的巨噬細胞,其突起可通過內皮間隙伸向竇腔。

    脾血竇結構示意圖

    圖9-21 脾血竇結構示意圖

    (1)收縮狀態(tài) (2)擴張狀態(tài)

    大鼠脾血竇掃描電鏡像

    圖9-22 大鼠脾血竇掃描電鏡像

    N內皮細胞核,↑內皮質間隙

    2.脾的血液通路脾動脈從脾門入脾后分支進入小梁,稱為小梁動脈(trabecular artery)。小梁動脈分支離開小梁進入動脈周圍淋巴鞘內,稱為中央動脈。中央動脈沿途發(fā)出一些小分支形成毛細血管供應白髓,其末端膨大形成邊緣竇。中央動脈主干在穿出白髓進入脾索時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微動脈,形似筆毛,故稱筆毛微動脈(penicillar arteriole)。筆毛微動脈在脾索內可分為三段(圖9-19):①髓微動脈(pulp arteriole),內皮外有1~2層平滑肌;②鞘毛細毛管(sheathed capillary),內皮外有一厚的巨噬細胞鞘,但在人不發(fā)達;③動脈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末端的大部擴大成嗽叭狀開放于脾索,少數則直接連通于血竇。血竇匯入由扁平內皮細胞構成的髓微靜脈(pulp venule),髓微靜脈匯入小梁內的小梁靜脈(trabecular vein),最后在門部匯成脾靜脈出脾。中央動脈旁的淋巴管沿動脈進入小梁,繼而在門部匯集成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內含有許多T細胞。脾內大部分血液流經脾的速度較快,約30秒,少量血液的流速較慢,需數分鐘至1小時,依據脾功能狀態(tài)的不同而有變化。

    3.脾的神經分布近十數年對免疫系統(tǒng)各器官內的神經分布有突破性進展,發(fā)現(xiàn)淋巴組織內有許多神經末梢,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表面有多種神經遞質受體,從而改變了過去認為神經不直接調節(jié)游離細胞的概念。脾神經入脾門后,其分支除分布于血管及小梁平滑肌以外,還有許多神經末梢進入脾實質分布于動脈周圍淋巴鞘和邊緣區(qū),紅髓的脾索內較少見,淋巴小結內則無。電鏡下見到,有的神經末鞘與淋巴細胞之間的間隙僅6nm寬,未見突觸形成。說明神經對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有直接的調節(jié)作用。

    4.脾的功能

    (1)濾血:脾內濾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邊緣區(qū),此處含大量巨噬細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體和衰老的血細胞。當脾腫大或機能亢進時,紅細胞破壞過多,可引起貧血。脾切除后,血內的異形衰老紅細胞大量增多。

    (2)免疫:侵入血內的病原體,如細菌、瘧原蟲和血吸蟲等,可引起脾內發(fā)生免疫應答,脾的體積和內部結構也發(fā)生變化。體液免疫應答時,淋巴小結增多增大,脾索內漿細胞增多;細胞免疫應答時則脈周圍淋巴鞘顯著增厚。脾內的淋巴細胞中T細胞占40%,B細胞占55%,還有一些K細胞和NK細胞等。

    (3)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開始造血后,脾漸變?yōu)橐环N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產生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但脾內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狀態(tài)下,脾可以恢復造血功能。

    (4)儲血:人脾的儲血能力較小,約可儲血40ml ,主要儲于血竇內。脾腫大時其儲血量也增大,當機體需血時,脾內平滑肌的收縮可將所儲的血排入血循環(huán),脾隨即縮小。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趙術堂
  • 作者:
    未知
  •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作者:
    虞傳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作者:
    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