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百病自測》 尋常痤瘡

    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及瘢痕為其特征。常伴皮脂溢出。多發(fā)生于青春期男女。目前多認為是由雄激素激發(fā)引起,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使皮脂分泌亢進,同時使毛囊漏斗部及皮脂導管角化,導致皮脂排泄障礙,皮脂潴留,形成粉刺。

    皮損好發(fā)于顏面部,尤其是前額、雙頰和頦部,亦見于上胸、肩胛間背部及肩部等皮脂腺豐富部位,呈對稱分布,但在顏面部中央尤其是鼻部及眼眶周圍常無損害。損害呈多形性,最早損害為粉刺,最典型的為黑頭粉刺,見于擴大的毛孔中,呈點狀黑色,可擠出脂栓。白頭粉刺為針頭到針尖大小圓錐形丘疹,呈皮色和灰白色,不易擠出脂栓,在發(fā)展過程中,粉刺可演變?yōu)檠仔郧鹫睢⒛摪?、結節(jié)和囊腫及蜂窩織炎等損害。炎癥深者,愈后遺留淺的凹坑狀瘢痕,甚至形成瘢痕疙瘩。大多數(shù)患者在25~30歲以后逐漸痊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