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痰積瀉

    【痰積瀉之癥】或?yàn)a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膠如蛋白,腹中漉漉有聲,或如雷鳴,或兩肋攻刺作痛,此痰積泄瀉也。

    【痰積瀉之因】飲食過當(dāng),或食后即臥,或肥甘縱口,或臨食粗咽,磨化漸難,遂成痰積,下溜大腸,則成泄瀉之癥矣。

    【痰積瀉之脈】或見弦滑,弦主寒飲,滑主痰結(jié),弦滑而數(shù),痰兼積熱。

    【痰積瀉之治】二陳平胃散。脈滑實(shí)者,導(dǎo)痰湯,有下癥者,加大黃、玄明粉,通因通用。

    又有痰積在肺,肺移于大腸,清肺經(jīng)之痰,則大腸之瀉自止,用節(jié)齋化痰丸。

    二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

    導(dǎo)痰湯

    半夏 南星 橘紅 枳殼 甘草 赤茯苓 海石 生姜

    應(yīng)下者,或加大黃,或玄明粉。

    節(jié)齋化痰丸本治痰嗽之方,家秘用治痰瀉。

    海石(一兩) 青黛(五錢) 橘紅(一兩) 桔梗(一兩) 連翹(一兩) 栝蔞霜(一兩) 芒硝(五錢) 黃芩(一兩) 香附(一兩) 天門冬(一兩)

    痰凝上焦加半夏。通因通用入芒硝。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