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濕瀉

    【濕瀉之癥】瀉水腸鳴,腹反不痛,身重身痛,或嘔而不渴,此濕氣泄瀉也。

    【濕瀉之因】久雨陰濕,濕土司政,太陰被濕淫所傷,人病泄瀉。

    【濕瀉之脈】多見濡軟,或見細(xì)澀,或見浮緩。

    【濕瀉之治】宜燥濕利小便,胃苓散、平胃散。身痛身熱,脈浮應(yīng)汗者,敗毒散、羌活勝濕湯。小便不利,木通煎,調(diào)五苓散,或生姜湯,調(diào)六一散,利小便,則濕自去,而瀉自止

    胃苓散見前風(fēng)瀉門。

    平胃散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敗毒散見寒濕腫門。

    羌活勝濕湯

    蒼術(shù) 防風(fēng) 羌活 黃柏 澤瀉 白茯苓 陳皮 甘草

    寒濕加生姜。濕熱加黃連。

    五苓散

    六一散二方俱見風(fēng)瀉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