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溢飲之癥】水氣流行,歸于四肢,身體疼重,支節(jié)煩疼,謂之溢飲也。
【溢飲之因】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若飲水多,水性寒冷,停滯氣逆,逆則溢于四肢,當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濕則重,復得寒則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飲之癥矣。
【溢飲之脈】《金匱》曰∶脈沉而數(shù),脈沉而弦,懸飲也。又云∶病溢飲者,當發(fā)汗,不言脈象,楨意其必浮大浮緊,未必沉弦沉數(shù)。
【溢飲之治】《金匱》治懸飲內(nèi)痛,用十棗湯。又曰∶病溢飲者,當發(fā)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夫懸飲脈沉弦,飲懸于內(nèi)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飲溢于外,故用汗法。
大棗湯見前懸飲。
大青龍湯治溢飲身體疼重,肢節(jié)煩疼,當發(fā)汗者。
麻黃 桂枝 甘草 生姜 杏仁 大棗 石膏
小青龍湯
麻黃 甘草 桂枝 白芍藥 五味子 干姜 半夏 細辛
(公元 588 年)劉宋,雷斅著。三卷。是論述藥物加工制作的專書。原書已佚,其內(nèi)容散見于《證類本草》中,近人有輯本。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溢飲之癥】水氣流行,歸于四肢,身體疼重,支節(jié)煩疼,謂之溢飲也。
【溢飲之因】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若飲水多,水性寒冷,停滯氣逆,逆則溢于四肢,當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濕則重,復得寒則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飲之癥矣。
【溢飲之脈】《金匱》曰∶脈沉而數(shù),脈沉而弦,懸飲也。又云∶病溢飲者,當發(fā)汗,不言脈象,楨意其必浮大浮緊,未必沉弦沉數(shù)。
【溢飲之治】《金匱》治懸飲內(nèi)痛,用十棗湯。又曰∶病溢飲者,當發(fā)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夫懸飲脈沉弦,飲懸于內(nèi)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飲溢于外,故用汗法。
大棗湯見前懸飲。
大青龍湯治溢飲身體疼重,肢節(jié)煩疼,當發(fā)汗者。
麻黃 桂枝 甘草 生姜 杏仁 大棗 石膏
小青龍湯
麻黃 甘草 桂枝 白芍藥 五味子 干姜 半夏 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