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虎耳草科寧波溲疏Deutzia ningpoensis Rehd.,以根、葉入藥。
浙江。
辛,寒。
清熱利尿,補腎截瘧,解毒,接骨。主治感冒發(fā)熱,小便不利,夜尿,瘧疾,疥瘡,骨折。
根3~5錢。外用根搗爛外敷,或葉煎湯外洗。
老鼠竹、空心付常山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為虎耳草種植物寧波溲疏的葉及根。
生于山坡灌叢及溪旁、路邊、巖石邊。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灌木,高2米。樹皮片狀剝落;枝中空,小枝疏生星狀毛。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披針形,長3~8.5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邊緣有小齒,上面疏生星狀毛,下面密生白色星狀茸毛?;ㄐ驁A錐形,常生于側(cè)枝頂端,長5~12厘米,花多數(shù),均有星狀毛;萼簡長1.5~2毫米,裂片5,三角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倒卵形,長5~8毫米;雄蕊10,長短不一,短于花瓣,花絲上部都有2齒;子房下位,花柱3~4。蒴果近球形,徑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9~10月。
退熱利尿。治遺尿,瘧疾,疥瘡。
①治瘧疾:寧波溲疏根或葉五至六錢,研細,用雞蛋一至三只,拌和后,煎成淡味蛋餅,在發(fā)冷前一小時吃完;或單用葉一兩左右煎汁服。
②治疥瘡:寧波浪疏葉煎湯洗。
③接骨:寧波溲疏根搗爛包敷。
老鼠竹、空心副常山、細葉空心柴、水桿柴、觀音竹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川溲疏的枝葉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utzia ningpoensis Rehd.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流的山路旁、山坡林緣、路邊、巖石邊。
資源分布: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地。
寧波溲疏 落葉灌木,高1.5-2.5m。樹皮片狀剝落;枝中空,小枝對生,紅褐色,疏生星狀毛。葉對生;紙質(zhì),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披針形,長3-9cm,寬1-3.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小齒或近圓,上面疏生星狀毛,毛具4-6條輻射線,下面密生白色星狀茸毛;毛具12-14條輻射線。花序圓錐狀,生于枝端,長5-12cm;花多數(shù),花軸及花梗均被星狀毛;萼筒杯狀,裂片5,卵狀三角形;密生白色星狀毛;花5瓣,長圓狀倒卵形,白色,外面散生星狀毛;雄蕊10,長短不一,外輪較花瓣稍短,花絲兩側(cè)有翅,翅端近截形,或呈淺凹,花藥黃色;子房下位,花柱常為2,偶有3或4。蒴果近圓形,徑3-5mm,先端平截。種子細小斜卵形,淡褐色?;ㄆ?-6月。果期9-10月。
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狹卵形或披針形,長3-8.5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邊緣有小齒,上面深灰綠色,疏生星狀毛,下面淺灰綠色,密生白色狀短絨毛;葉柄長0.5-1.1cm。質(zhì)脆。氣微,味辛。根呈圓柱形,扭曲,長約15cm,直徑1-4mm,分枝較多,淡棕褐色,密生須根。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氣微,味辛。
顯微鑒別 葉片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上、下表皮均有星狀毛及腺毛。柵欄細胞1列,通過主脈,海綿細胞排列疏松。主脈向上微隆起,于下方突出,下表面內(nèi)側(cè)有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較狹窄,其下方散有纖維束。
根橫切面:木栓層細胞數(shù)列,壁厚。皮層較窄,由薄壁細胞組成。韌皮部窄,篩管小。木質(zhì)部較寬廣,占橫切面的大部分,導(dǎo)管多,木射線寬2-5細胞。
根粉末特征:淡黃色。①木栓細胞淡黃棕色,我角形,壁厚約24μm。②薄壁細胞棕黃色,長36-72μm,直徑12-24μm。③油細胞類圓形,淡黃色,直徑9.6-19.2μm。④纖維多成束,棕色,長744-1008μm,直徑43.2-64.8μm,壁較厚,胞腔明顯。
心;肝經(jīng)
味苦,性微寒
清熱利尿;。主不便不利,遺尿,瘧疾,疥瘡
內(nèi)服:煎湯,1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虎耳草科寧波溲疏Deutzia ningpoensis Rehd.,以根、葉入藥。
生境分布浙江。
性味辛,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補腎截瘧,解毒,接骨。主治感冒發(fā)熱,小便不利,夜尿,瘧疾,疥瘡,骨折。
用法用量根3~5錢。外用根搗爛外敷,或葉煎湯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寧波溲疏拼音注音Nínɡ Bō Sōu Shū別名老鼠竹、空心付常山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虎耳草種植物寧波溲疏的葉及根。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及溪旁、路邊、巖石邊。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原形態(tài)灌木,高2米。樹皮片狀剝落;枝中空,小枝疏生星狀毛。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披針形,長3~8.5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邊緣有小齒,上面疏生星狀毛,下面密生白色星狀茸毛?;ㄐ驁A錐形,常生于側(cè)枝頂端,長5~12厘米,花多數(shù),均有星狀毛;萼簡長1.5~2毫米,裂片5,三角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倒卵形,長5~8毫米;雄蕊10,長短不一,短于花瓣,花絲上部都有2齒;子房下位,花柱3~4。蒴果近球形,徑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味辛,寒。
功能主治退熱利尿。治遺尿,瘧疾,疥瘡。
復(fù)方①治瘧疾:寧波溲疏根或葉五至六錢,研細,用雞蛋一至三只,拌和后,煎成淡味蛋餅,在發(fā)冷前一小時吃完;或單用葉一兩左右煎汁服。
②治疥瘡:寧波浪疏葉煎湯洗。
③接骨:寧波溲疏根搗爛包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寧波溲疏拼音注音Nínɡ Bō Sōu Shū別名老鼠竹、空心副常山、細葉空心柴、水桿柴、觀音竹
英文名leaf or root of Ningpo Deutzia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川溲疏的枝葉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utzia ningpoensis Rehd.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流的山路旁、山坡林緣、路邊、巖石邊。
資源分布: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寧波溲疏 落葉灌木,高1.5-2.5m。樹皮片狀剝落;枝中空,小枝對生,紅褐色,疏生星狀毛。葉對生;紙質(zhì),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披針形,長3-9cm,寬1-3.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小齒或近圓,上面疏生星狀毛,毛具4-6條輻射線,下面密生白色星狀茸毛;毛具12-14條輻射線。花序圓錐狀,生于枝端,長5-12cm;花多數(shù),花軸及花梗均被星狀毛;萼筒杯狀,裂片5,卵狀三角形;密生白色星狀毛;花5瓣,長圓狀倒卵形,白色,外面散生星狀毛;雄蕊10,長短不一,外輪較花瓣稍短,花絲兩側(cè)有翅,翅端近截形,或呈淺凹,花藥黃色;子房下位,花柱常為2,偶有3或4。蒴果近圓形,徑3-5mm,先端平截。種子細小斜卵形,淡褐色?;ㄆ?-6月。果期9-10月。
性狀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狹卵形或披針形,長3-8.5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邊緣有小齒,上面深灰綠色,疏生星狀毛,下面淺灰綠色,密生白色狀短絨毛;葉柄長0.5-1.1cm。質(zhì)脆。氣微,味辛。根呈圓柱形,扭曲,長約15cm,直徑1-4mm,分枝較多,淡棕褐色,密生須根。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氣微,味辛。
顯微鑒別 葉片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上、下表皮均有星狀毛及腺毛。柵欄細胞1列,通過主脈,海綿細胞排列疏松。主脈向上微隆起,于下方突出,下表面內(nèi)側(cè)有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較狹窄,其下方散有纖維束。
根橫切面:木栓層細胞數(shù)列,壁厚。皮層較窄,由薄壁細胞組成。韌皮部窄,篩管小。木質(zhì)部較寬廣,占橫切面的大部分,導(dǎo)管多,木射線寬2-5細胞。
根粉末特征:淡黃色。①木栓細胞淡黃棕色,我角形,壁厚約24μm。②薄壁細胞棕黃色,長36-72μm,直徑12-24μm。③油細胞類圓形,淡黃色,直徑9.6-19.2μm。④纖維多成束,棕色,長744-1008μm,直徑43.2-64.8μm,壁較厚,胞腔明顯。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不便不利,遺尿,瘧疾,疥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