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支飲

    【支飲之癥】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即《金匱》支飲癥也。

    【支飲之因】飲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間,蓋肺與大腸之脈,下膈絡(luò)腸,今飲積于中,外不得達,喘促而不得臥矣。形如腫者,水飲之外現(xiàn)也。

    【支飲之脈】脈多沉緊,脈弦為水,脈弱可治,數(shù)實者死。其脈虛者,必苦眩暈。

    【支飲之治】《金匱》曰∶膈間支飲,其人必喘,心下痞堅,面色黎黑,其脈沉緊,得之十數(shù)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飲之積熱,石膏止清無形氣分之熱,不能去有形痰飲之實熱,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又云∶支飲胸滿者,濃樸大黃湯主之。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主之。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又云∶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燃?,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十棗湯主之??饶嬉邢⒉坏门P,小青龍湯主之。外另有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條,非指定支飲而立說,大約統(tǒng)言水飲家之條目。

    木防己湯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參

    上四味,煮取一升,溫服,愈后復(fù)發(fā),去石膏,加芒硝。

    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 白術(shù)

    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溫服。

    濃樸大黃湯治支飲胸滿者。

    濃樸 大黃 枳實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

    葶藶大棗湯

    葶藶子 大棗肉

    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子。

    半夏湯

    半夏 生姜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 生姜 白茯苓

    上三味,煮一升服。

    十棗湯見前懸飲門。

    小青龍湯見前溢飲門。

    己椒藶黃丸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

    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五苓散

    澤瀉 豬苓 白茯苓 白術(shù) 肉桂

    上五味為末,暖水調(diào)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