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木部

    作者: 李東垣

    豈不以勞傷須桂肉,斂汗用桂枝,俱可行經(jīng)破癖。炒過免墮胎兒。

    桂,味甘辛大熱有小毒,得人參、熟地黃、紫石英良。畏生蔥。

    五痔傷風稱槐角,瘡瘍殺疥羨松脂。

    槐角實,味酸咸寒無毒,今處處有之,除熱氣,主火燒瘡。皮灌漱風疳齒。松脂,味苦甘溫無毒,處處有之,道家服餌,輕身延年。松子,味甘溫無毒,可供果品,葉與根白皮,味苦溫無毒,主辟谷不饑。松節(jié),漬酒治歷節(jié)風。

    柏葉止血吐崩,要安臟鎮(zhèn)驚,去殼取仁于柏子。枸杞益陽明目,退虛勞寒熱,須用其根地骨皮。

    柏葉,味苦微溫無毒,四時各依方向采取陰干用。柏白皮主火燒爛瘡。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處處有之。惟陜西四川出者最佳。

    茯苓有赤白二種,赤者通利小便,白者可補虛定悸。干漆有生熟兩般,生則損人腸胃,熟者通月水愆期。

    茯苓,味甘平無毒,多年松根之氣熏灼而生。有赤白二種,并除寒熱,止渴消痰,而赤者專主利小便,分水谷,白者專補虛定悸。干漆,味辛溫有毒,須炒熟用,則無毒。去癥續(xù)骨殺蟲,除心氣止痛。

    茯神則健志收驚,開心益智。琥珀則鎮(zhèn)心定魄,淋病偏宜。

    茯神,即茯苓抱根所生者,用須去心中木,味甘平無毒,多益心脾,主風虛。琥珀,味苦平無毒,是松脂入地中多年則化成。

    職掌虛煩,斂汗必須酸棗。性行通利,消浮當用榆皮。

    酸棗仁,味酸平無毒,安五臟,除風痹,能堅骨補中,寧心定志。榆皮,味甘平無毒,性滑,通行大小便,消浮腫,治小兒白禿,下婦人胎衣。

    攻赤目,清頭風,堅齒輕身蔓荊子。斂金瘡,除腰痛,治風,桑上寄生枝。

    蔓荊子,味苦辛,微寒無毒,通關竅,去寸白蟲,除筋骨中寒熱。桑寄生,一名寓木,味苦甘平無毒,并治崩中補內傷,胎前產(chǎn)后皆宜用。

    瀉痢有功,訶黎勒同名訶子。頭眩鼻塞,木筆花乃是辛夷。

    訶子,味苦溫無毒,開胃進食消痰,治崩漏及腸風下血,兼主賁豚冷氣。辛夷,味苦辛溫無毒,處處有之,南人謂之迎春木,久服輕身耐老。二月開花,色白帶紫,花落無子,至夏復開花,初出如筆,故北人呼為木筆花。主頭眩鼻塞最良。

    烏藥主寬膨順氣。沒藥主跌撲金瘡,血氣相攻,諸疼共理。秦椒能明目通喉。蜀椒能澀精療癖,溫中下氣,風痹同醫(yī)。

    烏藥,味辛溫無毒,處處有之,惟天臺產(chǎn)者為勝,俗名旁箕。主心腹痛,補中益氣,攻翻胃,利小便。沒藥,味苦平無毒,按徐表南州記,生波斯國,是彼處松脂也。破血止痛,為產(chǎn)后最宜,推陳致新,理內傷良。秦椒,味辛,生溫熟寒,有毒,攻腹痛,祛風邪,溫中除痹,醋煎灌漱牙疼。蜀椒,去閉口者,味辛大熱有毒,出成都,逐冷風,核名椒目,利水道。

    牙痛乳癰求莽草,腸風崩帶索棕櫚。

    莽草,為臣,性有毒,味辛溫。善開喉痹,理諸瘡瘰 。棕櫚,性平無毒,止痢養(yǎng)血治鼻衄,用燒存性入藥。

    巴豆破結宣腸,理心膨水脹。芫花消浮逐水,系瘤痔當知。

    巴豆,味辛溫,生溫熟寒,有毒。生巴郡,故名巴豆。性急通利,因名江子。用去皮心膜及油,然后可。畏大黃、黃連。芫花,味辛苦溫,有小毒,治咳逆喉鳴痰唾,腰腹心痛。

    木鱉治疥瘡腰痛有準,雷丸殺三蟲寸白無疑。

    木鱉子,其形似鱉,故名。味甘溫無毒,治乳癰肛門腫及折傷。雷丸,味苦咸寒,有小毒,白者良,赤者有毒能殺人。

    養(yǎng)腎除風石楠葉,漱牙洗目海桐皮。

    石楠葉,味辛苦平有毒,利皮毛筋骨病。海桐皮,味苦平無毒,主痢,除疥虱,治風痹痛。

    牡荊子治雷頭乳腫,郁李仁蕩浮腫四肢。

    牡荊子,味苦辛無毒,即黃荊,今官司用作笞杖,處處有之,主頭風目眩。郁李仁,味酸平無毒,俗名唐棣。通關格,去浮腫,根皮治齒痛風蛀。

    密蒙花總為眼科之要領,蘇方木專調產(chǎn)后之血迷。

    密蒙花,味甘平微寒無毒。蘇方木,味甘咸平無毒,專能破血消癰及撲損。

    楮實補虛明目,葉洗疹風,樹汁涂癬疥。竹皮刮下止嘔,葉解煩躁,燒瀝御風痰。

    楮實,味甘寒無毒,主治水腫,及陰痿不起。竹皮,多種取皮,止嘔吐者,南人呼為江南竹,味辛平甘寒無毒,肉薄,今人取作竹瀝者。又謂之淡竹,其葉解煩除咳逆,今方中用淡竹葉,又是一種叢小葉,柔微有毛,其根生子如麥門冬。

    樗白皮止痢斷疳,葉汁洗瘡除疥虱。胡桐淚殺風牙蛀,腹膨脹滿吐堪施。

    樗白皮,與椿白皮性同良,但樗木臭,椿木香,味苦有毒。樗木根葉俱良,南北皆有之。

    兩木最為無異,俗呼作虎目樹。胡桐淚,味咸寒無毒,形似黃礬,得水便消,如硝石也。

    結胸散痞寬膨,逐水調風宜枳殼。煩悶通淋解熱,赤眸黃膽用山梔。

    枳殼,味苦酸,微寒無毒,能攻痔 、消癥癖。山梔,味苦寒無毒,生于山間者為山梔,人家園圃種蒔者為黃梔,形肥壯可染物,惟緊小者為山梔,方可入藥。

    檳榔攻香港腳殺三蟲,宣通臟腑。濃樸乃溫中除霍亂,膨脹堪調。

    檳榔,味辛溫無毒,生海南,向日曰檳榔,形尖如雞心者良;向陰曰大腹子,平坐如饅頭。檳榔下氣除風,宜利臟腑,逐水消痰破結。濃樸,去粗皮姜汁炒過,味苦溫無毒,須用中濃有紫油者佳。通經(jīng)下氣,濃腸胃,消谷食。安腹中蟲。

    豬苓消渴利水。治傷寒中暑,龍腦清頭明目,主驚搐小兒。

    豬苓,味甘苦平無毒,生土底皮黑作塊似豬糞,故名。治咳瘧,消腫利水,止遺精。龍腦,味辛苦微寒,一云溫平無毒,其香透頂,攻耳聾,消風氣,通九竅,即梅花片腦。若服餌過多至兩許,則身冷如醉,氣絕而非中毒,蓋性寒故也。

    明目涼肝解熱毒,毋遺黃柏,磨癥下浮行經(jīng),休缺紫葳。

    黃檗,俗名黃柏,味苦寒無毒。除血痢,去黃膽,治癰瘡,祛脾胃熱,治女人熱崩。

    紫葳花,一名凌霄花。味咸微寒無毒,處處有之,治風熱毒及癇癥。

    杜仲堅筋補損傷,兼主腎虛腰脊痛。衛(wèi)茅殺鬼決經(jīng)閉,陰人崩帶也能醫(yī)。

    杜仲,味辛甘平無毒,折斷多白絲,用姜汁和炒去絲良。除風冷,強心志。衛(wèi)茅,即鬼箭羽,味苦無毒,攻腹痛破癥結。

    癰腫癥瘤憑虎杖,殺蟲砥痔問蕪荑。

    虎杖,俗名斑杖根,味甘平,微溫無毒,治傷損,消瘡毒。蕪荑,味辛平無毒,逐冷除心痛,兼治皮膚骨節(jié)風,殺疥蟲治癬,攻腸風。

    蕤仁搗膏點眼科,輒除熱赤。皂莢為末搐鼻嚏,應釋妖迷。

    蕤仁,味甘溫,微寒無毒,通結氣、鼻紅。皂莢,味辛咸溫,有小毒。亦有數(shù)種,或長至一二尺,惟如豬牙者良,消痰除嗽,散腫痛,去頭風。

    沒石子主痢生肌,染烏黑髭發(fā)。益智子澀精益氣,止小便多遺。

    沒石子,即無食子,味苦溫無毒,出西番,用有竅者良,治陰瘡陰汗。益智子,味辛溫無毒,安神定志,故謂之益智。

    川楝子號金鈴,冷氣膀胱能作主。五倍子名文蛤,腸氣五痔效端殊。

    川楝子,味苦寒有小毒,處處有之,蜀中者良,根皮最殺蛇蟲。五倍子,味酸平無毒,除齒 及瘡膿,亦可洗眼去風熱。

    吳茱萸下氣消痰,提轉筋霍亂。山茱萸添精益腎,治風痹無疑。

    吳茱萸,味辛溫大熱有小毒,處處有之,除咳逆,逐邪風主香港腳攻心。山茱萸,一名石棗,味酸平微溫無毒,療耳聾,調女人月水。

    桑白皮瀉肺補虛益氣,大腹皮通腸開胃健脾。

    桑白皮,味甘寒無毒,即桑樹根皮,利水道,消浮腫,殺寸白蟲。大腹皮,即檳榔大腹子之皮,微溫無毒,專下氣分冷熱,攻心痛。

    金櫻子、冬青子養(yǎng)精益腎輕身,調和五臟。蘇合香、安息香辟惡去鬼殺蟲,蠱毒消除。

    金櫻子,味酸澀平溫無毒,采實搗汁熬膏,久服輕身耐老。冬青子,又名女貞實,味苦平無毒,治病與金櫻子同功。蘇合香,味甘溫無毒,油能辟惡除溫瘧,久服令人不生夢。安息香,味辛苦平無毒,辟邪暖腎止遺泄。

    秦皮洗眼除昏,男子添精,婦人收帶下。黃藥通喉豁痹,蛇傷取效,醫(yī)馬是神樞。

    秦皮,味苦寒無毒,治風寒濕痹。黃藥,味苦平無毒,治惡腫。

    苦菜主頭疼,痢生腹痛,同姜煎服。鉤藤蠲螈 ,兒生客忤,勝禱神祗。

    苦菜,即苦茶茗,味甘苦,微寒無毒,除痰下氣消宿食。鉤藤,味甘苦平,微寒無毒。

    其形如鉤,故得名。舒筋活血。

    止痛生肌麒麟竭,舒筋展痹五加皮。

    麒麟竭一名血竭,味咸平無毒,除血暈。五加皮,味辛苦溫,微寒無毒,治風寒濕痹,止心痛,益精神,通疝氣,治陰瘡,小兒幼小不能行,服之良。

    丁香下氣溫中,能益脾止吐。沉香調中順氣,療痛絞心腹。

    丁香,味辛溫無毒,散腫除風毒,更治齒痛風牙。沉香,味辛溫無毒,療腫除風去水,止霍亂轉筋,壯元陽,辟惡氣。

    檀香藿香,止霍亂吐嘔,痛連心腹。乳香楓香,專消風止痛,瘡毒流離。

    檀香,性熱無毒,消風腫,腎氣攻心。藿香,味辛微溫,去惡消腫,治吐逆。乳香,味辛熱無毒,辟惡除邪,補精益腎,治諸瘡,攻血氣。楓香,是楓樹脂,即白膠香也。治癮疹風,擦齒痛,去虛浮水氣。味辛平微有毒。

    竺黃理天吊止驚風,更使清心明目。胡椒能下氣逐風冷,兼除霍亂昏迷。

    天竺黃,味甘寒無毒,生天竺國,故名。胡椒,味辛溫無毒,去痰止痢,治心腹卒然作痛。

    此木部之藥性,為后學之繩規(guī)。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趙術堂
  • 作者:
    未知
  •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作者:
    虞傳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