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馬哈、大麻哈魚
鯡形目鮭科大馬哈魚Oncorhynchus Keta (Walb.),以全魚入藥。
黑龍江。
滋養(yǎng),行水,健胃。主治消瘦,水腫,消化不良、膨悶脹飽等癥。
治水腫:大馬哈魚和豆腐一起燉熟,不加食鹽,連續(xù)服用。
治消化不良、膨悶脹飽:大馬哈魚籽1碗,砂仁5兩,放至魚籽上,置通風處干燥,制成粉末,每服2錢,日服3次。
大馬哈、大發(fā)哈、果冬、秋鮭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藥材基源:為鮭科動物大麻哈魚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采收和儲藏:秋季由海入江產(chǎn)卵后捕撈,用時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或焙干備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生殖洄游性魚類,原棲息于太平洋中。每年秋季(秋鮭)由鄂霍次克經(jīng)庫頁島成群進入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河流。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及圖們江。
大麻哈魚,體稍側扁,一般長約60cm。頭大,吻長,突出,微彎,尤其雄魚在生殖期吻彎曲如鉤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鰓孔為近??诖螅辣舛怃J,頂端向內微彎,上下頜各具1列大牙。鰓孔大,鰓耙19-25。體被細小圓鱗。側線明顯。側線鱗132-148(19-26/18-24)。背緣自頭后漸次降起直至背鰭基部。背鰭3-4,9-11,起點距吻端與距尾鰭基約相等。脂鰭小,和臀鰭相結,臀鰭2-4,12-15。胸鰭1,41-16,較小,位低,腹鰭1-2,8-11。尾鰭叉形。頭背和體背青黑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臀鰭、腹鰭灰白色。
每500g肉中含蛋白質38.0g、脂肪32.2g、灰分2.6g(鈣、磷、鐵)、維生素B1 0.05mg、維生素B2 0.18mg、煙酸 7.4mg。
味甘;性微溫
補虛;健胃;利水。主虛勞贏瘦;消化不良;水腫
內服:煮食,100-200g;或焙干研末。
《中國藥物動物志》,有滋補、健胃的功能。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大馬哈、大麻哈魚
來源鯡形目鮭科大馬哈魚Oncorhynchus Keta (Walb.),以全魚入藥。
生境分布黑龍江。
功能主治滋養(yǎng),行水,健胃。主治消瘦,水腫,消化不良、膨悶脹飽等癥。
復方治水腫:大馬哈魚和豆腐一起燉熟,不加食鹽,連續(xù)服用。
治消化不良、膨悶脹飽:大馬哈魚籽1碗,砂仁5兩,放至魚籽上,置通風處干燥,制成粉末,每服2錢,日服3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大馬哈魚拼音注音Dà Mǎ Hā Yú別名大馬哈、大發(fā)哈、果冬、秋鮭
英文名salmon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鮭科動物大麻哈魚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采收和儲藏:秋季由海入江產(chǎn)卵后捕撈,用時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或焙干備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生殖洄游性魚類,原棲息于太平洋中。每年秋季(秋鮭)由鄂霍次克經(jīng)庫頁島成群進入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河流。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及圖們江。
原形態(tài)大麻哈魚,體稍側扁,一般長約60cm。頭大,吻長,突出,微彎,尤其雄魚在生殖期吻彎曲如鉤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鰓孔為近??诖螅辣舛怃J,頂端向內微彎,上下頜各具1列大牙。鰓孔大,鰓耙19-25。體被細小圓鱗。側線明顯。側線鱗132-148(19-26/18-24)。背緣自頭后漸次降起直至背鰭基部。背鰭3-4,9-11,起點距吻端與距尾鰭基約相等。脂鰭小,和臀鰭相結,臀鰭2-4,12-15。胸鰭1,41-16,較小,位低,腹鰭1-2,8-11。尾鰭叉形。頭背和體背青黑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臀鰭、腹鰭灰白色。
化學成分每500g肉中含蛋白質38.0g、脂肪32.2g、灰分2.6g(鈣、磷、鐵)、維生素B1 0.05mg、維生素B2 0.18mg、煙酸 7.4mg。
性味味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補虛;健胃;利水。主虛勞贏瘦;消化不良;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或焙干研末。
各家論述《中國藥物動物志》,有滋補、健胃的功能。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等。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