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溫)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芍藥(六兩味酸微寒)生姜(三兩切味辛溫)膠飴(一升味甘溫)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建中者。建脾也。內(nèi)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辛、潤也。散也。榮衛(wèi)不足。潤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榮衛(wèi)。酸、收也。泄也。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
成氏云?;蛑^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shù)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shù)多。何也。皮膚為近。則制小其服。心腹為遠。則制大其服。此所以為不同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證。是邪氣在表里之間也。或胸中煩而不嘔?;蚩??;蚋怪型础;蛎{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但見一證。便宜與柴胡湯治之。不必待其證候全具也。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間。為柴胡證。即未作里實。醫(yī)便以藥下之。若柴胡證仍在者。
雖下之。不為逆??蓮团c柴胡湯。以和解之。得湯。邪氣還表者。外作蒸蒸而熱。先經(jīng)下。
里虛。邪氣欲出。內(nèi)則振振然也。正氣勝。陽氣生。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前條心下悸而煩。皆與柴胡湯。此條悸而煩。建中主之何也。前條悸而煩。以往來寒熱默默不食。自表傳里之悸煩也。此條悸而煩。以邪氣在表里。頭疼發(fā)熱之時而悸煩。
此里虛血氣不勝其邪之故也。故與建中湯以溫里。如此可悟。凡治悸煩之例也。
傷寒二三日。邪氣在表。未當傳里之時。心中悸而煩。是非邪氣搏所致。心悸者。
氣虛也。煩者。血虛也。以氣血內(nèi)虛。與小建中湯。先建其里。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日數(shù)過多。累經(jīng)攻下。而柴胡證不罷者。亦須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其表。經(jīng)曰。凡柴胡湯疾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者是也。嘔止者。表里和也。若嘔不止。
郁郁微煩者。里熱已甚。結(jié)于胃中也。與大柴胡湯。下其里寒則愈。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溫)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芍藥(六兩味酸微寒)生姜(三兩切味辛溫)膠飴(一升味甘溫)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建中者。建脾也。內(nèi)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辛、潤也。散也。榮衛(wèi)不足。潤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榮衛(wèi)。酸、收也。泄也。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
成氏云?;蛑^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shù)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shù)多。何也。皮膚為近。則制小其服。心腹為遠。則制大其服。此所以為不同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證。是邪氣在表里之間也。或胸中煩而不嘔?;蚩??;蚋怪型础;蛎{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但見一證。便宜與柴胡湯治之。不必待其證候全具也。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間。為柴胡證。即未作里實。醫(yī)便以藥下之。若柴胡證仍在者。
雖下之。不為逆??蓮团c柴胡湯。以和解之。得湯。邪氣還表者。外作蒸蒸而熱。先經(jīng)下。
里虛。邪氣欲出。內(nèi)則振振然也。正氣勝。陽氣生。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前條心下悸而煩。皆與柴胡湯。此條悸而煩。建中主之何也。前條悸而煩。以往來寒熱默默不食。自表傳里之悸煩也。此條悸而煩。以邪氣在表里。頭疼發(fā)熱之時而悸煩。
此里虛血氣不勝其邪之故也。故與建中湯以溫里。如此可悟。凡治悸煩之例也。
傷寒二三日。邪氣在表。未當傳里之時。心中悸而煩。是非邪氣搏所致。心悸者。
氣虛也。煩者。血虛也。以氣血內(nèi)虛。與小建中湯。先建其里。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日數(shù)過多。累經(jīng)攻下。而柴胡證不罷者。亦須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其表。經(jīng)曰。凡柴胡湯疾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者是也。嘔止者。表里和也。若嘔不止。
郁郁微煩者。里熱已甚。結(jié)于胃中也。與大柴胡湯。下其里寒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