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廣東紫荊皮

    制劑

    廣東紫荊皮 guǎng dōng zǐ jīng pí;

    別名

    油柑木皮、油柑樹皮、紫金皮。

    英文名

    Phyllanthus emblical L.

    來源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樹皮。

    植物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老枝灰褐色;小枝纖細(xì),通常1~3條自枝的節(jié)上發(fā)出,被銹色短柔毛,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單葉互生,托葉線形,通常緊密排成2列,極似羽狀復(fù)葉,葉片長圓形,頂端鈍,基部圓或偏斜,無毛。幾無柄?;ㄐ?,單性,雌雄同株,無花瓣,3~6朵簇生于葉腋,具多數(shù)雄花和一朵雌花;萼片6;雄花花盤腺體6,分離,與萼片互生;雌花花盤杯狀。蒴果,無毛,干后開裂成6片。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或溪旁灌叢中。分布于廣東、福建、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片,干燥。

    性狀

    呈半卷筒狀或槽狀,大小、長短不一。外表面紫褐色,有灰白色斑塊,粗糙有縱裂紋或橫裂紋,有些栓皮已脫落而露出暗棕色內(nèi)皮;內(nèi)表面暗棕色至紫棕色,光滑,有細(xì)縱紋。質(zhì)堅硬而脆,不易折斷,斷面棕紫色,平坦,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澀。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澀,性微寒。歸經(jīng)暫無。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

    臨床應(yīng)用

    用量4.5~9克,煎服。外用研末敷患處。用治水濕泄瀉。外用治皮膚瘙癢、濕疹。

    主要成分

    本品含蛇麻脂醇、無色飛燕草素、鞣質(zhì)等。100%濃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均有體外抗菌作用。

    注意

    暫缺。

    摘錄

    其他

    摘錄其他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別名白青(《本經(jīng)》),碧青(《唐本草》),石青,大青(《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原形態(tài)產(chǎn)于銅礦氧化帶中。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或板狀。通常星粒狀、腎狀、散射狀、土狀等......
  • 別名扛棺回來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葉入藥。隨時可采,曬干,一般鮮用。性味微酸、澀,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種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用法用量1~2兩,搗爛取汁沖白酒內(nèi)服......
  • 《中藥大辭典》:報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藏名)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條紋報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分布西南及西藏、內(nèi)蒙古、新疆。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抱樹蓮拼音注音Bào Shù Lián別名抱石蓮、瓜子菜、飛蓮草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L.)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
  • 《全國中草藥匯編》: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別名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巴掌葉、肯麻尖來源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四川黃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藥。秋末采收,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