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廣東金錢草

    拼音注音Guǎnɡ Dōnɡ Jīn Qián Cǎo別名

    金錢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廣金錢草(《中藥通報》5(1):26,1959),假花生、馬蹄草、銀蹄草(《南寧市藥物志》),落地金錢、銅錢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嶺南草藥志》

    來源

    為豆科植物金錢草枝葉。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荒地草叢中,或經(jīng)沖刷過的山坡上。分布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等地。主產(chǎn)廣東。福建、廣西、湖南等地亦產(chǎn)。

    原形態(tài)

    灌木狀草本,高30~90厘米。莖直立,枝圓柱形,密被伸展的黃色短柔毛。通常有小葉1片,有時3小葉;頂端小葉圓形,革質(zhì),先端微凹,基部心形,長1.8~3.4厘米,寬2.1~3.5厘米,上面無毛,下面密被貼伏的茸毛,脈上最密;側(cè)生小葉如存在時,荊遠(yuǎn)較頂生小葉為小,圓形或橢圓形,長1~1.5厘米;葉柄長1~1.8厘米;托葉小披針狀鉆形,具條紋。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極稠密,長約2.5厘米;苞片卵形,被毛;花梗長2~3毫米;花小,紫色,有香氣;花萼被粗毛,萼齒披針形,長為萼筒的2倍;花冠蝶形,長約4毫米,旗瓣圓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狹成爪,翼瓣貼生于龍骨瓣上;雄蕊10,2體;子房線形;莢果線狀長圓形,被短毛,腹縫線直,背縫線淺波狀,4~5個節(jié),每節(jié)近方形。花期6~9月。

    性狀

    干燥的莖枝呈圓柱形,長可達(dá)60厘米,粗2~5毫米,表面淡棕黃色,密被黃色絨毛,質(zhì)跪易斷,斷面淡黃色,中心具白色髓。葉皺縮,易脫落,上面灰綠色至暗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密被白色茸毛。莖節(jié)處常有托葉,披針形錐尖,淺棕色。生藥中偶見花果。氣微弱,味淡。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黃酮甙、酚類、鞣質(zhì)。

    性味

    甘淡,平.

    ①《南寧市藥物志》:"辛澀。"

    ②《廣西中藥志》:"味甘淡,性平,無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去濕,利尿通淋。治尿路感染,泌尿系結(jié)石,膽囊結(jié)石,腎炎浮腫,黃疸,疳積,癰腫。

    ①《南寧市藥物志》:"行氣,活血,消積聚。治小兒疳積,腎及膀胱結(jié)石,咳嗽,乳癰。"

    ②《廣西中藥志》:"清虛熱,降火。治砂淋。"

    ③《廣東中藥》:"平肝火,利水,通淋,清濕熱。治腎結(jié)石,睪丸炎,吐血,肝熱黃疸,痰火核,肺爆。"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腎炎浮腫,尿路感染,尿路結(jié)石,膽囊結(jié)石,黃痘性肝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用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膀胱結(jié)石:廣東金錢草二兩,海金砂五錢。水煎服。

    ②治腎結(jié)石:廣東金錢草六錢,小茴香一錢五分,大茴香一錢五分,錦紋大黃五錢(后下),扁蓄一兩。凈水三碗,煎至一碗服。并多飲黃豆卷湯,助腎結(jié)石加速排出。

    ③治黃疸:廣東金錢草二兩,水煎服。

    ④治小兒疳積:廣東金錢草適量,煮瘦豬肉食。

    ⑤治口腔炎及喉頭炎:廣東金錢草五錢至一兩。煎水沖蜂蜜服。

    ⑥治乳腺炎:廣東金錢草,老公根,酒槽,共搗爛敷患處。(選方出《嶺南草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梨根拼音注音Cì Lí Gēn別名茨藜子根(《天寶本草》),茨藜根(《貴陽民間藥草》)。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根。7~8月采。化學(xué)成分根、莖均含鞣質(zhì)。四川產(chǎn)的根皮含鞣質(zhì)。又含維生素B-2.4%,維生素P-2......
  • 拼音注音Cì Lí Huā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花。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止泄痢。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Cì Qiū別名鳥不宿、釘木樹、丁桐皮來源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樹皮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干。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活血止痛......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別名刺五加(《貴州民間藥物》)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凈曬干?;瘜W(xué)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