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茯苓(二兩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生姜(三兩切味辛溫)甘草(一兩味甘平)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衛(wèi)。桂枝生姜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fā)熱。至六七日則當解。若不解。煩者。邪在表也??视嬎?。邪傳里也。里熱甚。則能消水。水入則不吐。里熱少。則不能消水。停積不散。飲而吐水也。以其因水而吐。故名水逆。與五苓散。和表里。散停飲。
婁氏云。既曰里熱少。不能消水。與五苓。則前治煩躁消渴。益爽然矣。
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
發(fā)汗多。亡陽。胸中陽氣不足者。病患手叉自冒心。師見外證。知陽氣不足也。又試令咳而不即咳者。耳聾也。知陽氣虛明矣。耳聾者陽氣虛。精氣不得上通于耳故也。
王三陽云??创瞬 .敵K忌訇柌窈C。但強弱自不同耳。
發(fā)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肺疾。飲水多。喘者。飲冷傷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傷肺也。
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
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之吐逆。發(fā)汗亡陽。胃中虛冷也。若更發(fā)汗。則愈損陽氣。胃氣大虛。故吐下不止。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
發(fā)汗吐下后。邪熱乘虛。客于胸中。謂之虛煩者。熱也。胸中煩熱郁悶而不得發(fā)散者。是也。熱氣伏于里者則喜睡。今熱氣浮于上。煩擾陽氣。故不得眠。心惡熱。熱甚則必神昏。是以劇者。反復顛倒而不安。心中懊而憤悶。懊者。俗謂鶻突是也。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
《女科經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塤(賡六)著。八卷。分為月經、胎前、產后、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寒熱,詳論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茯苓(二兩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生姜(三兩切味辛溫)甘草(一兩味甘平)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衛(wèi)。桂枝生姜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fā)熱。至六七日則當解。若不解。煩者。邪在表也??视嬎?。邪傳里也。里熱甚。則能消水。水入則不吐。里熱少。則不能消水。停積不散。飲而吐水也。以其因水而吐。故名水逆。與五苓散。和表里。散停飲。
婁氏云。既曰里熱少。不能消水。與五苓。則前治煩躁消渴。益爽然矣。
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
發(fā)汗多。亡陽。胸中陽氣不足者。病患手叉自冒心。師見外證。知陽氣不足也。又試令咳而不即咳者。耳聾也。知陽氣虛明矣。耳聾者陽氣虛。精氣不得上通于耳故也。
王三陽云??创瞬 .敵K忌訇柌窈C。但強弱自不同耳。
發(fā)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肺疾。飲水多。喘者。飲冷傷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傷肺也。
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
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之吐逆。發(fā)汗亡陽。胃中虛冷也。若更發(fā)汗。則愈損陽氣。胃氣大虛。故吐下不止。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
發(fā)汗吐下后。邪熱乘虛。客于胸中。謂之虛煩者。熱也。胸中煩熱郁悶而不得發(fā)散者。是也。熱氣伏于里者則喜睡。今熱氣浮于上。煩擾陽氣。故不得眠。心惡熱。熱甚則必神昏。是以劇者。反復顛倒而不安。心中懊而憤悶。懊者。俗謂鶻突是也。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