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品系布氏菌培養(yǎng)物經(jīng)殺菌后的過濾液,為澄明的淡黃色液體。專供布氏菌病診斷及檢查機體免疫反應用。
用法
1.每次注射前必須詳細詢問并記錄職業(yè)、健康情況,曾否患過布氏菌病,是否接種過布氏菌病活菌苗,即往有無過敏史。
2.前臂掌側中部皮膚用75%酒精棉球消毒(不要用碘酒,以免引起假陽性反應),待干后,用1ml注射器皮內(nèi)注射0.1ml。每注射1人應更換一個消毒針頭。注射時針口向上,平刺入皮內(nèi),不應過深。注射后應在注射處有小白泡隆時,注射液不得從針口漏出。
3.判定反應時間:注射后48小時觀察反應。
4.判定反應標準:強陽性反應為局部紅腫達4×6cm以上。陽性反應局部紅腫達2×2~4×6cm。陰性反應為注射局部無反應或紅腫在2×2cm以下。
禁忌
既往有各種過敏史者、支氣管哮喘病患者告示不可使用。
注意事項
1.制品混濁、有搖不散的沉淀、有異物或安瓿有裂紋、標簽不清、過期失效者均不可使用。
2.部分人的陽性反應可能只有浮腫而沒有發(fā)紅,因此在檢查反應結果時,必須用手指觸摸注射處,探測出浸潤大小。
3.呈陽性反應者說明被試者曾患過布氏菌病或接種過布氏菌病活菌苗。但患過布氏菌病或接種過布氏菌病活菌苗的人,也有呈布氏菌素反應陰性者,因此不能單獨以皮膚變態(tài)反應作為診斷依據(jù)。
保存
保存于2~8℃冷暗處。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品系布氏菌培養(yǎng)物經(jīng)殺菌后的過濾液,為澄明的淡黃色液體。專供布氏菌病診斷及檢查機體免疫反應用。
用法
1.每次注射前必須詳細詢問并記錄職業(yè)、健康情況,曾否患過布氏菌病,是否接種過布氏菌病活菌苗,即往有無過敏史。
2.前臂掌側中部皮膚用75%酒精棉球消毒(不要用碘酒,以免引起假陽性反應),待干后,用1ml注射器皮內(nèi)注射0.1ml。每注射1人應更換一個消毒針頭。注射時針口向上,平刺入皮內(nèi),不應過深。注射后應在注射處有小白泡隆時,注射液不得從針口漏出。
3.判定反應時間:注射后48小時觀察反應。
4.判定反應標準:強陽性反應為局部紅腫達4×6cm以上。陽性反應局部紅腫達2×2~4×6cm。陰性反應為注射局部無反應或紅腫在2×2cm以下。
禁忌
既往有各種過敏史者、支氣管哮喘病患者告示不可使用。
注意事項
1.制品混濁、有搖不散的沉淀、有異物或安瓿有裂紋、標簽不清、過期失效者均不可使用。
2.部分人的陽性反應可能只有浮腫而沒有發(fā)紅,因此在檢查反應結果時,必須用手指觸摸注射處,探測出浸潤大小。
3.呈陽性反應者說明被試者曾患過布氏菌病或接種過布氏菌病活菌苗。但患過布氏菌病或接種過布氏菌病活菌苗的人,也有呈布氏菌素反應陰性者,因此不能單獨以皮膚變態(tài)反應作為診斷依據(jù)。
保存
保存于2~8℃冷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