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 1 胃鏡下胃粘膜變化與證型的關系

    1.1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以胃寒型與胃熱型粘膜為多,萎縮性胃炎以胃絡瘀滯型粘膜為多。詹繼烈等通過2000例慢性胃病胃粘膜相與辨證分型進行觀察 ,將胃粘膜相分為四型:胃寒型粘膜、胃熱型粘膜、胃絡瘀滯型粘膜、胃絡灼傷型粘膜。淺表性胃炎以胃寒型與胃熱型粘膜為多,占淺表性胃炎的78.4%。萎縮性胃炎以胃絡瘀滯型粘膜為多,占50.1%。中醫(yī)辨證為脾胃虛弱者以胃寒型粘膜為多;肝胃氣滯者以胃熱型和胃絡瘀滯型粘膜多見;胃陰不足者以胃熱型和胃絡瘀滯型粘膜多見;胃陰不足者以胃熱型粘膜多見;胃絡血瘀型以胃絡灼傷型粘膜多見。

    1.2 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郁熱型和瘀血型,膽汁返流、胃粘膜糜爛、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檢出率高于虛寒型。周學文等對436例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辨證與胃鏡、病理變化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萎縮性胃炎虛寒型,病損程度、病理形態(tài)改變輕,主要表現(xiàn)在胃粘膜萎縮程度、炎細胞浸潤顯著低于郁熱型和瘀血型,膽汁返流,胃粘膜糜爛,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檢出率也顯著低于郁熱型和/或瘀血型。類似的研究還有,柴可夫等對103例萎縮性胃炎進行胃鏡相分析,結果脾胃虛寒型多見胃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絲狀血管可見。肝胃不和型常呈斑塊樣充血,線狀充血??梢娪诎櫛诼∑鹛帯?/p>

    1.3 肝胃郁熱型

    肝胃郁熱型以胃鏡見糜爛,尤以十二指腸球部糜爛為主,肝郁脾虛次之,則以胃竇糜爛為主。胃粘膜萎縮,以氣陰兩虛者為多。李孝斌對100例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與胃鏡進行觀察,將中醫(yī)證型分為脾胃氣虛、脾胃虛寒、肝郁脾虛、氣陰兩虛、肝胃郁熱五型,在結果分析中發(fā)現(xiàn)肝胃郁熱型以糜爛多見。

    1.4 脾胃濕熱型

    此型胃粘膜充血、水腫、血管顯露多見,脾胃所虛型以粘膜蒼白多見。王啟章等對252例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證型和胃鏡相進行觀察。將中醫(yī)證型分為氣虛胃痞(即脾胃氣虛型),濕熱胃痞(即脾胃濕熱型)。經(jīng)U檢驗,上述結果有非常顯著或顯著差異。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