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當人體暴露于致病因素后,可能引起致病效應,由于人體的抗病機制及內外環(huán)境各異,有的可能發(fā)病,有的不一定發(fā)病。作為對照組的個體,也不等于都不發(fā)病。但是病因暴露組的發(fā)病率應高于對照組,且應有致病的因—果相關性。
Forman等學者研究了不同國籍的胃癌患者Hp感染情況(表1)。結果表明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國籍者,Hp抗體陽性率在胃癌組明顯高于對照組。Tallcy進一步研究了Hp感染與胃腺癌的部位及組織學分型的關系。69例組織學證實為胃腺癌,Hp抗體陽性率在賁門部腺癌為38%,非賁門部腺癌為65%,與對照組相比,Hp感染與非賁門部腺癌的危險性相關,OR=2.67(99%CI=1.01~7.06)。在調整年齡和性別后,腸型癌陽性率相對于對照組的OR=4.57(99%CI=0.78~26.73),而彌漫型癌者OR=2.25(99%CI=0.63~8.08)。Nomnra根據組織學分類,腸型癌與彌漫型癌之間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arsonnet調查了非賁門部胃腺癌中的腸型癌、彌漫型癌以及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相對于對照組的Hp感染率,OR值分別為3.1,8.0,0.8(95%CI分別為1.5~6.6,1.0~64.00,0.31~2.1(表2)。
表1 不同國籍胃癌患者Hp感染情況
注:*OR:Odds Ratio(機會比) * *95%CI;95%可信區(qū)間
表2 Hp抗體陽性值在胃癌與對照組間的OR值
上述結果提示在不同的研究者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的人群,采用病倒對照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即認為Hp與胃癌的危險性相關,而且與胃癌中的非賁門性腺癌,組織學為腸型癌者有相關性。
2.1 Hp感染在胃癌發(fā)病中的先導作用
Hp感染作為胃癌的一處危險因素,提示Hp感染先于胃癌。目前的研究多為回顧性的,Hp與胃癌的相關性,有三種可能的解釋:①胃癌引起Hp感染;②Hp感染引起胃癌;③Hp和胃癌間還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由于Hp也存在于正常人,不可能繼發(fā)于胃癌;B型胃炎中Hp檢出率為60%~80%,胃粘膜Hp的存在與慢性胃炎的活動性密切相關;抗菌治療后Hp消失的同時伴胃粘膜組織學改善,這說明Hp是一種原發(fā)的而不是繼發(fā)的侵入菌。Forman等的一組研究,血清標本取自胃癌診斷前4月~13年7個月,平均6年,HpIgG抗體陽性率相對于對照組,在取樣后<5年診為胃癌者OR=2.68。5a~14a者OR=2.82。Parsonnet的研究血樣采集到診斷胃癌的平均時間是14.2a(1a~24a).。Nomnra的109例病人血清取樣至診斷胃癌的時間為13a±5a,取樣后0a~9a,相對于對照組Hp感染率的OR值為1.5;10a~14a的OR值為6.0。血樣取自診斷胃癌之前,避免了胃癌本身影響Hp感染的機會,排除取樣后5a內診斷為胃癌者,沒有OR的下降,支持Hp感染先于胃癌的假說。
許多研究證明,Hp集中于腫瘤鄰近的粘膜內,主要見于癌旁組織上皮及腺體內,癌巢內未見Hp的存在,腸化區(qū)無Hp寄居,在癌變的胃粘膜或癌旁組織中,84%為不完全型腸化生。這些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的發(fā)展伴隨著Hp的侵入下降,在癌組織內無Hp寄居,推測隨胃粘膜被腸化或腫瘤組織廣泛取代,在一些病人Hp消失,然而Hp通常伴隨著胃癌,引起其他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可以成功地與Hp競爭其生態(tài)地位。嚴重的萎縮或灶性腸化先于胃癌的發(fā)生,導致Hp減少,這時活檢組織Hp陰性。胃癌的存在可以改變胃的微環(huán)境,是以導致Hp感染率下降。在人群中Hp的感染率較高,但僅少部分人發(fā)生胃癌。雖然研究表明Hp先于胃癌而存在,與胃癌有相關性,為可能的病因,但在大量Hp感染的人群中未發(fā)展為胃癌,說明還存在著其他因素在Hp致病中起協(xié)同或加速的作用。
2.2 Hp感染與胃癌之間的劑量—效應關系
Forman檢測了29例胃癌患者的HpIgG抗體滴度,有20例(69%)>10μgIgG/ml,其中16例(55%)>90μg/ml;而對照組116例有54例(47%)>10μg/ml,其中44例(38%)=90μg/ml。病例組平均滴度為90μg/ml,對照組為3.6μg/ml,兩組差異非常顯著(P<0.01)。Nomnra根據Hp試驗結果和HpIgG抗體水平,得出胃癌與對照組的OR值(表2),隨著HpIgG抗體水平的增加,胃癌的危險性也相應增加,抗體的滴度的升高,與胃癌的危險性的上升相一致,反應了劑量—效應關系。尚有待積累更多的資料。
2.3 Hp感染與胃癌的流行病學研究
胃癌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在世界各地區(qū)之間懸殊很大,亞洲、拉丁美洲、中歐等地胃癌死亡率在30/10萬以上,日本胃癌患者是美國白人的8倍,我國胃癌死亡率占各類惡性腫瘤之首。我國學者對Hp感染的研究發(fā)現胃癌高發(fā)區(qū)Hp感染的陽性率為62.5%,而低發(fā)區(qū)僅12.6%,而且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率在50歲以前也是高發(fā)區(qū)明顯高于低發(fā)區(qū)。胃粘膜上皮糜爛及小凹增生、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以高發(fā)區(qū)患者程度為重。胃癌的死亡率與Hp感染率及感染的年齡有關,檢測我國46個農村地區(qū)的1882例男性的HpIgG抗體水平,這些地區(qū)的胃癌死亡率1973a~1975a為3~60/1000,而人群中Hp抗體陽性率則為28%~96%。胃癌死亡率高的地區(qū)Hp感染率也高,35歲~39歲組Hp感染率55.8%,60歲~64歲組62.5%,隨著年齡增加,Hp感染率有增加趨勢。我國人口Hp感染年齡較早,約比發(fā)達國家早10a~20a,20歲~29歲Hp感染率45.7%,30歲~39歲63.6%,以后穩(wěn)定在60%左右,≥70歲者為78.9%。
Megrand等在對來自法國、阿爾及利亞、象牙海岸和越南的1000份血清的大規(guī)模普查中證明,Hp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在發(fā)展中國家,10歲人群中50%Hp陽性。30歲時上升至75%。秘魯的Hp感染率高且開始于嬰幼兒或幼兒期。Burstein等比較了1796例秘魯人與2883例發(fā)達國家胃癌及潰瘍病的流行情況,發(fā)現秘魯人胃癌(4.5/80)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發(fā)達國家(1/29,P<0.0001)。并介紹了用13C尿素呼吸試驗調查玻維利亞兒童Hp感染率,在其90%父母低收入家庭的1歲~10歲兒童中,Hp陽性率達54%;與之相比,78%來自父母高收入家庭的兒童,Hp陽性率僅30%。Graham調查Hp感染在美國人中的流行病學,無癥狀人群Hp陽性率為52%,以1%年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黑人Hp感染率70%,白人34%,綜合平衡其他因素后,這種差別仍存在。而且經濟地位高者Hp感染率低,經濟地位低者Hp感染率高。
上述結果表明,Hp感染與胃癌相關的一些特征符合流行病學的規(guī)律;①胃癌高發(fā)區(qū)人群中,Hp感染的年齡早且感染率高,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也重于低發(fā)區(qū);②社會經濟地位低下者,胃癌發(fā)生率高,Hp感染率也高;③發(fā)達國家胃癌發(fā)生率低,Hp感染率也低;發(fā)展中國家胃癌發(fā)生率高,Hp感染率也高。提示環(huán)境因素在Hp與胃癌的關系中起重要作用。
2.4 Hp感染與胃癌的病因學效應的生物學依據
從動物實驗中,探討Hp感染所導致的細胞、分子、DNA水平的變化,從分子生物學、分子病理學的角度研究其確切的致病作用,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目前Hp感染致胃癌尚缺乏生物學依據。
2.5 Hp感染與胃癌發(fā)生的特異性
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Hp作為胃癌的危險因素,已得到眾多學者的承認。Talley等的研究不僅說明Hp感染與胃癌有密切關系,并且研究了結、直腸癌、食管癌、肺癌等其他腫瘤與Hp感染率間無明顯關系,從而反證了Hp對胃癌的致病作用。但Hp絕不是胃癌的特異病因,因Hp與消化性潰瘍、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均有密切關系,更支持胃癌病因學中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對Hp感染與胃癌的發(fā)生應從多因子復合病因學說角度來認識。
根據Hp感染是慢性胃竇炎的主要病因,以及伴腸化和萎縮病變等最終可引致癌變的研究結果,提出假設:Hp相關性胃竇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癌變。眾多流行病學資料支持Hp感染與胃癌相關。但還有許多需要解釋及解決的問題。為什么Hp在人群中感染率高,但大部分Hp感染者無胃癌?為什么Hp感染與胃癌的機會比明顯低于乙肝病毒感染與肝細胞癌的機會比?如果Hp是十二指腸和胃癌的一個病因,為什么這兩種疾病的描述流行病學相差很大?對Hp感染的患兒一直隨訪到成年,對了解Hp感染的自然史及在發(fā)病中的作用是非常有價值的;治療現癥患者,對胃癌或癌前病變高危人群進行根除Hp遠期療效的隨機干預試驗,觀察腺體萎縮、腸化生能否消失;改變初次感染年齡,能否延遲或阻斷胃癌的發(fā)生,這些對Hp與胃癌是否為因果關系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需長期的觀察研究。采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在致病因素、機體和環(huán)境等方面宏觀地進行探討,對Hp與胃癌的關系可以提供某些重要發(fā)現和有力的證據。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當人體暴露于致病因素后,可能引起致病效應,由于人體的抗病機制及內外環(huán)境各異,有的可能發(fā)病,有的不一定發(fā)病。作為對照組的個體,也不等于都不發(fā)病。但是病因暴露組的發(fā)病率應高于對照組,且應有致病的因—果相關性。
Forman等學者研究了不同國籍的胃癌患者Hp感染情況(表1)。結果表明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國籍者,Hp抗體陽性率在胃癌組明顯高于對照組。Tallcy進一步研究了Hp感染與胃腺癌的部位及組織學分型的關系。69例組織學證實為胃腺癌,Hp抗體陽性率在賁門部腺癌為38%,非賁門部腺癌為65%,與對照組相比,Hp感染與非賁門部腺癌的危險性相關,OR=2.67(99%CI=1.01~7.06)。在調整年齡和性別后,腸型癌陽性率相對于對照組的OR=4.57(99%CI=0.78~26.73),而彌漫型癌者OR=2.25(99%CI=0.63~8.08)。Nomnra根據組織學分類,腸型癌與彌漫型癌之間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arsonnet調查了非賁門部胃腺癌中的腸型癌、彌漫型癌以及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相對于對照組的Hp感染率,OR值分別為3.1,8.0,0.8(95%CI分別為1.5~6.6,1.0~64.00,0.31~2.1(表2)。
表1 不同國籍胃癌患者Hp感染情況
研究者血清HpIgG抗體陽性OR*95%CI**研究對象胃癌組(n)對照組( n)Forman569412.77 1.94-7.97英國人Parsonnet184613.6 1.8-7.3美國人Nomnra394766 2.1-17.3日籍美國人注:*OR:Odds Ratio(機會比) * *95%CI;95%可信區(qū)間
表2 Hp抗體陽性值在胃癌與對照組間的OR值
Hp抗體滴度胃癌組(n)對照組(n)OR95%CI1.00-1.7028274.71.5-14.41.71-2.2032286.31.9-21.0≥2.2143287.62.4-23.9上述結果提示在不同的研究者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的人群,采用病倒對照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即認為Hp與胃癌的危險性相關,而且與胃癌中的非賁門性腺癌,組織學為腸型癌者有相關性。
2.1 Hp感染在胃癌發(fā)病中的先導作用
Hp感染作為胃癌的一處危險因素,提示Hp感染先于胃癌。目前的研究多為回顧性的,Hp與胃癌的相關性,有三種可能的解釋:①胃癌引起Hp感染;②Hp感染引起胃癌;③Hp和胃癌間還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由于Hp也存在于正常人,不可能繼發(fā)于胃癌;B型胃炎中Hp檢出率為60%~80%,胃粘膜Hp的存在與慢性胃炎的活動性密切相關;抗菌治療后Hp消失的同時伴胃粘膜組織學改善,這說明Hp是一種原發(fā)的而不是繼發(fā)的侵入菌。Forman等的一組研究,血清標本取自胃癌診斷前4月~13年7個月,平均6年,HpIgG抗體陽性率相對于對照組,在取樣后<5年診為胃癌者OR=2.68。5a~14a者OR=2.82。Parsonnet的研究血樣采集到診斷胃癌的平均時間是14.2a(1a~24a).。Nomnra的109例病人血清取樣至診斷胃癌的時間為13a±5a,取樣后0a~9a,相對于對照組Hp感染率的OR值為1.5;10a~14a的OR值為6.0。血樣取自診斷胃癌之前,避免了胃癌本身影響Hp感染的機會,排除取樣后5a內診斷為胃癌者,沒有OR的下降,支持Hp感染先于胃癌的假說。
許多研究證明,Hp集中于腫瘤鄰近的粘膜內,主要見于癌旁組織上皮及腺體內,癌巢內未見Hp的存在,腸化區(qū)無Hp寄居,在癌變的胃粘膜或癌旁組織中,84%為不完全型腸化生。這些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的發(fā)展伴隨著Hp的侵入下降,在癌組織內無Hp寄居,推測隨胃粘膜被腸化或腫瘤組織廣泛取代,在一些病人Hp消失,然而Hp通常伴隨著胃癌,引起其他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可以成功地與Hp競爭其生態(tài)地位。嚴重的萎縮或灶性腸化先于胃癌的發(fā)生,導致Hp減少,這時活檢組織Hp陰性。胃癌的存在可以改變胃的微環(huán)境,是以導致Hp感染率下降。在人群中Hp的感染率較高,但僅少部分人發(fā)生胃癌。雖然研究表明Hp先于胃癌而存在,與胃癌有相關性,為可能的病因,但在大量Hp感染的人群中未發(fā)展為胃癌,說明還存在著其他因素在Hp致病中起協(xié)同或加速的作用。
2.2 Hp感染與胃癌之間的劑量—效應關系
Forman檢測了29例胃癌患者的HpIgG抗體滴度,有20例(69%)>10μgIgG/ml,其中16例(55%)>90μg/ml;而對照組116例有54例(47%)>10μg/ml,其中44例(38%)=90μg/ml。病例組平均滴度為90μg/ml,對照組為3.6μg/ml,兩組差異非常顯著(P<0.01)。Nomnra根據Hp試驗結果和HpIgG抗體水平,得出胃癌與對照組的OR值(表2),隨著HpIgG抗體水平的增加,胃癌的危險性也相應增加,抗體的滴度的升高,與胃癌的危險性的上升相一致,反應了劑量—效應關系。尚有待積累更多的資料。
2.3 Hp感染與胃癌的流行病學研究
胃癌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在世界各地區(qū)之間懸殊很大,亞洲、拉丁美洲、中歐等地胃癌死亡率在30/10萬以上,日本胃癌患者是美國白人的8倍,我國胃癌死亡率占各類惡性腫瘤之首。我國學者對Hp感染的研究發(fā)現胃癌高發(fā)區(qū)Hp感染的陽性率為62.5%,而低發(fā)區(qū)僅12.6%,而且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率在50歲以前也是高發(fā)區(qū)明顯高于低發(fā)區(qū)。胃粘膜上皮糜爛及小凹增生、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以高發(fā)區(qū)患者程度為重。胃癌的死亡率與Hp感染率及感染的年齡有關,檢測我國46個農村地區(qū)的1882例男性的HpIgG抗體水平,這些地區(qū)的胃癌死亡率1973a~1975a為3~60/1000,而人群中Hp抗體陽性率則為28%~96%。胃癌死亡率高的地區(qū)Hp感染率也高,35歲~39歲組Hp感染率55.8%,60歲~64歲組62.5%,隨著年齡增加,Hp感染率有增加趨勢。我國人口Hp感染年齡較早,約比發(fā)達國家早10a~20a,20歲~29歲Hp感染率45.7%,30歲~39歲63.6%,以后穩(wěn)定在60%左右,≥70歲者為78.9%。
Megrand等在對來自法國、阿爾及利亞、象牙海岸和越南的1000份血清的大規(guī)模普查中證明,Hp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在發(fā)展中國家,10歲人群中50%Hp陽性。30歲時上升至75%。秘魯的Hp感染率高且開始于嬰幼兒或幼兒期。Burstein等比較了1796例秘魯人與2883例發(fā)達國家胃癌及潰瘍病的流行情況,發(fā)現秘魯人胃癌(4.5/80)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發(fā)達國家(1/29,P<0.0001)。并介紹了用13C尿素呼吸試驗調查玻維利亞兒童Hp感染率,在其90%父母低收入家庭的1歲~10歲兒童中,Hp陽性率達54%;與之相比,78%來自父母高收入家庭的兒童,Hp陽性率僅30%。Graham調查Hp感染在美國人中的流行病學,無癥狀人群Hp陽性率為52%,以1%年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黑人Hp感染率70%,白人34%,綜合平衡其他因素后,這種差別仍存在。而且經濟地位高者Hp感染率低,經濟地位低者Hp感染率高。
上述結果表明,Hp感染與胃癌相關的一些特征符合流行病學的規(guī)律;①胃癌高發(fā)區(qū)人群中,Hp感染的年齡早且感染率高,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也重于低發(fā)區(qū);②社會經濟地位低下者,胃癌發(fā)生率高,Hp感染率也高;③發(fā)達國家胃癌發(fā)生率低,Hp感染率也低;發(fā)展中國家胃癌發(fā)生率高,Hp感染率也高。提示環(huán)境因素在Hp與胃癌的關系中起重要作用。
2.4 Hp感染與胃癌的病因學效應的生物學依據
從動物實驗中,探討Hp感染所導致的細胞、分子、DNA水平的變化,從分子生物學、分子病理學的角度研究其確切的致病作用,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目前Hp感染致胃癌尚缺乏生物學依據。
2.5 Hp感染與胃癌發(fā)生的特異性
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Hp作為胃癌的危險因素,已得到眾多學者的承認。Talley等的研究不僅說明Hp感染與胃癌有密切關系,并且研究了結、直腸癌、食管癌、肺癌等其他腫瘤與Hp感染率間無明顯關系,從而反證了Hp對胃癌的致病作用。但Hp絕不是胃癌的特異病因,因Hp與消化性潰瘍、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均有密切關系,更支持胃癌病因學中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對Hp感染與胃癌的發(fā)生應從多因子復合病因學說角度來認識。
根據Hp感染是慢性胃竇炎的主要病因,以及伴腸化和萎縮病變等最終可引致癌變的研究結果,提出假設:Hp相關性胃竇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癌變。眾多流行病學資料支持Hp感染與胃癌相關。但還有許多需要解釋及解決的問題。為什么Hp在人群中感染率高,但大部分Hp感染者無胃癌?為什么Hp感染與胃癌的機會比明顯低于乙肝病毒感染與肝細胞癌的機會比?如果Hp是十二指腸和胃癌的一個病因,為什么這兩種疾病的描述流行病學相差很大?對Hp感染的患兒一直隨訪到成年,對了解Hp感染的自然史及在發(fā)病中的作用是非常有價值的;治療現癥患者,對胃癌或癌前病變高危人群進行根除Hp遠期療效的隨機干預試驗,觀察腺體萎縮、腸化生能否消失;改變初次感染年齡,能否延遲或阻斷胃癌的發(fā)生,這些對Hp與胃癌是否為因果關系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需長期的觀察研究。采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在致病因素、機體和環(huán)境等方面宏觀地進行探討,對Hp與胃癌的關系可以提供某些重要發(fā)現和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