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病歷書寫規(guī)范》 胸外科病歷

    1.現(xiàn)病史

    (1)食管、賁門疾患:發(fā)生時間,進食下咽情況及能進何種飲食,有無胸背痛、呃逆、嘔吐、上腹不適、嘔血、黑便、消瘦、發(fā)熱、聲嘶,患病后診療經(jīng)過,是否做過放療、化療或其他治療。

    (2)肺部疾患:咳嗽、咳痰(痰量、性質(zhì))、咯血、胸痛、胸悶、氣短或呼吸困難解、喘鳴等出現(xiàn)的時間及經(jīng)過,有無發(fā)熱、乏力、體重下降、聲嘶、嗆咳,患病后的診療情況等。

    (3)胸部外傷:損傷原因、部位、時間、癥狀,當時情況及救治經(jīng)過。

    (4)縱隔疾患:如何被發(fā)現(xiàn),癥狀和體征。

    (5)心臟疾患 :有無心悸、氣喘、胸痛、胸悶、咯血、頭暈、暈厥、抽搐、紫紺、下肢水腫,發(fā)病后心功能減速退情況(以患者日常主要生活強度逐年比較)。

    2.過去史

    (1)腫瘤病史:發(fā)病時間、器官部位、病理性質(zhì)、治療情況及結(jié)果。

    (2)呼吸道感染及結(jié)核病史:病變部位,抗感染、抗癆藥物治療情況及結(jié)果。

    (3)胸部、腹部的其他慢性疾病及手術史。

    (4)風濕活動史:包括扁桃體炎、關節(jié)疼痛等。

    (5)心功能情況:心衰發(fā)生時間、誘因、次數(shù)、治療用藥情況。

    3.個人史

    居住地點、職業(yè)、工作環(huán)境、飲食習慣、塵埃接觸情況,吸煙、飲灑的時間及每日量。

    4.家族史

    腫瘤、結(jié)核、性病等發(fā)病情況。

    5.體格檢查

    (1)血壓(必要時測量四肢血壓)、體重、身長、面容,有無奇脈。

    (2)面、頸部:唇(紫紺)、鞏膜(黃染),咽(扁桃體)、聲帶(活動度)、面(水腫)、頸靜脈搏動和充盈情況,有無肝頸靜脈回流征,氣管位置。

    (3)淋巴結(jié):頸、鎖骨上、腋下、腹股溝部位,注意大小、個數(shù)、質(zhì)地、移動度等。

    (4)胸部:胸廓(正常、扁平、桶狀、塌陷畸形),肋間隙的寬窄、呼吸運動時兩側(cè)是否對稱,有無胸壁腫塊(大小、部位),皮下氣腫和側(cè)支循環(huán)。

    (5)肺臟、心臟的四診檢查。

    (6)肛門:賁門腫瘤應做肛門指檢。

    (7)四肢:有無水腫、杵狀指(趾)、槍擊音及毛細血管搏動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