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淡竹茹

    作者: 楊時泰

    味甘。氣微寒。入足陽明經(jīng)。主胃熱嘔吐呃逆。通胃熱噎膈。除胃煩不眠。清陽氣。止吐血及崩中。解虛熱。愈傷寒女勞復(fù)。療妊娠煩燥小兒熱癇。同橘皮木瓜麥冬人參枇杷葉蘆根汁石斛。治胃虛有熱。嘔呃不止。入溫膽湯。能寧神豁痰。傷寒后交接勞復(fù)。卵腫股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產(chǎn)后煩熱短氣。甘竹茹湯。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二兩。黃芩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小兒熱癇口噤。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服一合。

    〔論〕人身身半以上。為天之陽。陽中有陰。然后陽不上僭。竹。陽中陰也。故葉則清心吐血崩中者。血固生化于胃也。他如產(chǎn)后煩熱。小兒熱癇。皆不離心胃以為主治。至傷寒女勞復(fù)而亦治者。以臍下三結(jié)交。乃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guān)元也。且胃之三脘。由于任。

    竹茹能解胃之虛熱以和任。故女勞復(fù)有熱者用之。

    凡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者。忌用。(仲淳)〔修治〕須取鮮竹刮之。磋去在外硬青。止用向里黃皮。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