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角茴香

    《全國中草藥匯編》:角茴香拼音注音Jiǎo Huí Xiānɡ別名

    山黃連

    來源

    罌粟科角茴香屬植物角茴香Hypecoum erectum L.[Chiazospermum erectum (L.)Bernh.],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曬干。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用于咽喉腫痛,目赤。

    用法用量

    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角茴香拼音注音Jiǎo Huí Xiānɡ別名

    咽喉草、麥黃草、黃花草、雪里青(《河南中草藥手冊》),野茴香(《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出處

    《河南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罌粟科植物細葉角茴香根、全草。春季開花前挖根及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山坡、草地,沙地、礫質(zhì)碎石地。分布遼寧、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內(nèi)蒙古和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莖多數(shù),上部分歧。基生葉12~18枚,長1.5~9厘米;葉片有白粉,輪廓倒披針形;羽狀全裂,1回裂片2~5對,約3回細裂,小裂片條形,寬約0.3毫米,先端尖;莖生葉小,無柄,裂片絲狀。聚傘花序具少數(shù)或多數(shù)分枝;萼片2,綠色,有白粉,狹卵形,長約3毫米;花瓣黃色,外面2個較大,扇狀倒卵形,長約9毫米,里面2個較小,楔形,3裂近中部;雄蕊4,長約6毫米;雌蕊與雄蕊近等長,子房條形,柱頭2,花柱及柱頭宿存。蒴果條形,長約5厘米,寬約1毫米,裂為2丬。種子矩形,長約1毫米,兩面有顯著的十字形突起,黑褐色?;ㄆ?~6月。

    性味

    苦辛,涼。

    ①《河南中草藥手冊》:"苦,寒。"

    ②《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辛,涼。"

    功能主治

    治急性咽喉炎,氣管炎咳嗽,目赤腫痛。

    ①《河南中草藥手冊》:"清熱,消炎,止痛。"

    ②《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瀉火,解熱,鎮(zhèn)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研末,3~5分。

    復(fù)方

    ①治急性咽喉炎(腫喉嚨、纏喉風(fēng)):咽喉草三錢,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②治眼紅腫:咽喉草一至三錢,水煎服或泡茶喝。(《河南中草藥手冊》)

    ③治氣管炎咳嗽:細葉角茴香全草、甘草各二錢,杏仁一錢五分,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④治菌痢:細葉角茴香根適量,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角茴香拼音注音Jiǎo Huí Xiānɡ別名

    山黃連、野茴香。

    英文名Root of Erect Hypecoum出處

    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直立角茴香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pecoum erectum L.[Chiazospermum erectum (L.)Bernh.]

    采收和儲藏:春季開花前挖根及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干燥山坡、草地、沙地、礫質(zhì)碎石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西藏。

    原形態(tài)

    直立角茴香 一年生草本,高5-30cm。莖圓柱形,二歧式分枝。基生葉多數(shù),叢生;葉柄細長,基部擴大成鞘;葉片披針形,長3-8cm, 多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線形,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但較小,裂片絲狀,無柄。二歧聚傘花序具多花,花大;苞片鉆形;萼片2,狹卵形;花瓣4,淡黃色,外面2枚倒卵形或近楔形,先端寬,3淺裂,內(nèi)面2枚倒三角形,自中部以上3分裂,側(cè)裂片寬,先端微缺,中裂片狹,匙形,先端圓;雄蕊4,花絲寬線形,扁平,中部以下連合,膜質(zhì),上部分離,絲狀,花藥狹長圓形,黃色;雌蕊和雄蕊近等長,子房條形,花柱2。蒴果長角果狀,先端漸尖,兩側(cè)壓扁,成熟時分裂成2果瓣,種子多數(shù),近四棱形,兩面具十字形突起,深褐色?;ㄆ?-6月,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角茴香堿(hypecorine),角茴香酮堿(hypecorinine),原阿片堿(protopine),黃連堿(coptisine),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刻葉紫堇胺(corydamine),左旋的N-甲基四氧小檗堿(N-methylcanadine),直立角茴香堿(hyperectine)。

    歸經(jīng)

    肺;大腸;肝經(jīng)

    性味

    苦;辛;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鎮(zhèn)咳止痛。主感冒發(fā)熱;咳嗽;咽喉腫痛;肝熱目赤;肝炎;膽囊炎;痢疾;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研末,1-1.5g。

    各家論述

    1.《河南中草藥手冊》:清熱,消炎,止痛。

    2.《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瀉火,解熱,鎮(zhèn)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稗根苗拼音注音Bài Gēn Miáo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根和苗葉。生境分布生長于沼澤處,為水稻田中雜草之一。分布遍及全國溫暖地區(qū)。原形態(tài)稗(《左傳》)。一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稈直立或廣展。葉片扁平,線......
  • 拼音注音Bài Mǐ別名稗子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舂去殼,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沼澤地、溝邊及水稻......
  • 拼音注音Bǐ Zǎi Cǎo別名竹篙草(《嶺南科學(xué)雜志》),黃毛草(《廣州植物志》),墻頭竹、貓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間草藥》),金絲茅《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筆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黃草、胡毛草(《閩東本草》),貓毛草(《廣東中......
  • 《中藥大辭典》:筆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別名通氣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賊(《分類草藥性》),節(jié)節(jié)菜、接骨草(《福建民間草藥》),鎖眉草(《四川中藥志》),節(jié)骨草(《湖南藥物志》),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
  •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別名筆管樹、漆娘舅、鳥榕、雀榕來源??乒P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漆瘡,鵝兒瘡、乳腺炎。用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