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著作。《友漁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刊于嘉慶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病名。
①指足趾部所生之疽。亦名脫疽疔。出《仙傳外科秘方》卷九。治療:消渴病合并有脫疽者。初發(fā)應先治消渴,然后服流氣飲、苦參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無名異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葉在內同煎,浸七天后,單以此葉貼于患處,其余可參見脫疽條。
②指癰疽發(fā)于足背沖陰、陷骨二穴處者。出《外科啟玄》卷四。
③指結毒腫毒生于足部者。出《外科活人定本》。即腳發(fā)。詳見該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