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眼科備讀》 12.柴胡

    (1)柴胡、黃芩

    為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中的二味主藥。柴胡辛苦微寒,散在表之邪;黃芩苦寒,清在里之熱。目病伴寒熱往來、口苦、咽干等少陽證狀者常用之。柴胡入肝膽,黃芩亦能入膽,二者相配,善治肝膽經風熱,對于角膜風熱證尤為適宜?,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此二味藥物對單純皰疹病毒有抑毒作用,在治療單純皰疹性角膜炎時,常與銀花、連翹配伍使用。

    (2)柴胡、升麻

    柴胡苦辛微寒,升麻辛甘微寒,二者皆為辛涼解表之品,相須為用,具疏風清熱解毒之功,用于目病風熱證,常與清熱瀉火藥同用。本藥對且具升舉清陽之效,與補中益氣藥相配,治療中氣下陷目病。柴胡能升少陽之清氣,升麻能升脾胃之清氣,二者相伍,能升提臟腑精氣上承于目,可作“提光”之用,視神經炎、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等眼底病,視力恢復緩慢者可用之。

    (3)柴胡、薄荷

    二者皆辛涼之品,相須為用,共治風熱目赤、目癢、流淚等癥?,F(xiàn)代實驗證明,二藥在體外皆有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的作用,常用于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的治療。柴胡、薄荷二者亦具疏肝解郁之功,可用于肝郁氣滯目病,用時劑量宜小。

    (4)柴胡、石菖蒲

    柴胡疏肝,石菖蒲開竅,二者相伍,能通利目部玄府,常用于肝氣郁結,玄府閉塞之眼底病變,如球后視神經炎、缺血性視乳頭病變、視神經萎縮等病。在一些眼底病的后期,本藥對與補氣、益精、助陽等藥物相配,能疏通神光之道,有增進視力之功。

    (5)柴胡、香附

    柴胡疏肝條達,香附理氣解郁,目病因于肝郁氣滯者宜之。常用于急性球后視神經炎、缺血性視乳頭病變、開角型青光眼等病,全身可兼見胸悶、脅痛、善嘆息等證。本藥對若加入活血化瘀方中,能增強行血功能,用于目病血瘀證。

    (6)柴胡、川芎

    二者相配,其功有三。其一,二藥味辛,皆入膽經,能祛足少陽之風,常用于目病伴顳側頭痛者。按經絡辨證,凡球結膜、鞏膜、角膜等部病變發(fā)生在顳側,或由外向內發(fā)展者,病在少陽,因于風者,可用此藥對。其二,二者皆具疏肝解郁之功,且川芎辛香走竄,善開目竅,故本藥對能通利玄府,應用基本同柴胡、石菖蒲。其三,柴胡理氣,川芎活血,能流暢氣血,常用于眼底出血瘀血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劉宋、雷學所著
  •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