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苦,咸,微寒,無毒。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chǎn)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治中風(fēng)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癥,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一名重臺,一名玄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咸,一名端。生河間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曝干。(惡黃 、干姜、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今出近道,處處有。莖似人參而長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大觀》卷八,《政和》二○三頁)
2007年07月10日 發(fā)布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于2007年6月18日經(jīng)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局務(wù)會審議通過,現(xiàn)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局長:邵明立
二○○七年七月十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味苦,咸,微寒,無毒。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chǎn)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治中風(fēng)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癥,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一名重臺,一名玄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咸,一名端。生河間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曝干。(惡黃 、干姜、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今出近道,處處有。莖似人參而長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大觀》卷八,《政和》二○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