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幼科》 煩躁

    作者: 王肯堂

    〔萬〕煩者,擾擾而煩。躁者,憒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皆熱也,析而分之,煩陽也熱之輕者,躁陰也熱之甚者?!峨y知集》曰∶火入于肺煩也,火入于腎躁也,瘡疹煩躁,須宜忌之。若吐利厥逆,腹脹喘促而煩躁者,昏不知人,譫妄狂擾而煩躁者,謂之悶亂,皆不治之證。凡痘瘡出不快,發(fā)不透,靨不齊有煩躁者,此有二證,如面黃,大便色黑,煩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脹或痛,此為有瘀血在里也,宜當歸丸(痘便悶)或四順清涼飲(發(fā)熱)并加桃仁泥、紅花,甚者桃仁承氣湯主之(失血)。如便血下黑糞,而又睡不醒,心為血之主,睡不醒則心之神昏矣,玄參地黃湯(失血)加木通、麥門冬。若無面黃屎黑、如狂喜忘之證,只大便不通、煩躁腹脹者,此有燥屎也,此卻真狂譫妄,以三黃丸、四順清涼飲(俱發(fā)熱)、三乙承氣湯、當歸丸、膽導(dǎo)法(俱便悶)看病輕重,擇而用之,如偏執(zhí)不可下之說,以致陷伏而死者,醫(yī)之咎也。〔薛〕東垣云∶火入于心則煩,入于腎則躁,皆心火為之。蓋火旺則金爍水虧,故心腎合而為躁,宜用梔子豆豉湯。凡痘瘡盛作之時,必令心火有所導(dǎo)引,茍或毒瓦斯出而未盡,遂生煩躁,以生黑豆煎湯,或生犀磨汁飲之亦可。若津液不足,虛煩不得臥者《活人》酸棗仁湯。此證多因脾胃氣虛,或服克伐之劑所致,但當調(diào)補中氣為善。

    〔萬〕如肺熱而煩者,坐臥不安,審于何時,若初發(fā)熱便煩者,此毒火內(nèi)郁,人參白虎湯(發(fā)熱)加梔子仁主之。若瘡發(fā)見猶煩者,此毒伏于內(nèi),未盡出也,消毒飲(見形)、奪命丹(起發(fā))合而服之。若瘡出盡,又已起發(fā)猶煩者,此內(nèi)熱也,牛黃清心丸主之。如腎熱而躁者,必曾自利,輕則陳氏木香散(瀉),甚則陳氏異功散(見形)主之。如揚手擲足,欲去衣被者,此熱甚于表也,羌活湯主之,瀉青丸去大黃、加甘草。如神識昏迷、反復(fù)顛倒者,此熱甚于里也,導(dǎo)赤散(心)牛黃清心丸合而治之。吐利不食而煩躁者,正氣虛也,陳氏木香散主之。如晝?nèi)諢┰?,夜則安靜者,此陽盛于晝,至夜則陽氣退而安靜也,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主之。

    如晝?nèi)彰髁?,夜則煩躁者,此陽陷入于陰,夜則陰盛,陰陽交爭,故煩躁也,四物湯加梔子仁主之。

    《活人》酸棗仁湯治痘疹,虛煩驚悸不得眠。

    酸棗仁(炒) 甘草(炙) 知母(炒)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 川芎 干姜(炒各三分)

    上,水煎,溫服。兒大倍之。

    梔子豆豉湯

    山梔(四個) 豆豉(半兩)

    上,水二盞,先煮梔子一盞,內(nèi)豆豉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即止。

    黃連解毒湯治發(fā) ,熱甚心煩不得眠。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各等分)

    上,每服四錢,水二鐘,煎五分,溫服。若 毒甚者,加青黛一錢,調(diào)入湯內(nèi)服之。凡脈弦數(shù),內(nèi)外熱甚譫語者,合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洪數(shù),內(nèi)外熱甚,舌燥煩渴者,合化 湯主之。

    牛黃清心丸

    黃連(五錢,生) 黃芩 山梔仁(各三錢) 郁金(二錢) 辰砂(一錢半) 牛黃(二分半)

    共研細末,臘雪調(diào)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燈心湯送下。

    人參蟬蛻散治小便不利,痘瘡不發(fā),煩躁作渴,切牙喘滿。

    人參 蟬蛻 白芍藥 木通 赤茯苓 甘草 紫草茸上,每服三四錢,水煎。

    人參竹葉湯治虛煩不得寐,或兼自汗。

    人參 竹葉 甘草(各二錢) 半夏(二錢五分) 小麥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

    上,每服二三錢,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