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為透明、無血管、無神經(jīng)具有一定彈性的膠體。充滿在晶狀體后的空腔內(nèi),是眼屈光間質(zhì)之一。前面有一凹面稱玻璃體凹,晶體后面座落其內(nèi),其它部分與視網(wǎng)膜和睫狀體相貼,其間以視盤周圍和鋸齒緣前2mm處結合最緊密。在玻璃體中央可見密度較低的狹長漏斗狀管,稱玻璃體管(Cloquet管),在胚胎時有玻璃體動脈通過(圖1-19)。玻璃體主要由膠原纖維及酸性粘多糖組成,其表層致密,形成玻璃樣膜。
玻璃體的生理特點是,(1)玻璃體無血管、無神經(jīng)、透明,具有屈光作用。其營養(yǎng)來自脈絡膜和房水,本身代謝極低,無再生能力,脫失后留下的空隙由房水填充。當玻璃體周圍組織發(fā)生病變時,玻璃體代謝也受到影響而發(fā)生液化、變性和混濁。(2)玻璃體充滿眼球后4/5的玻璃體腔內(nèi),起著支撐視網(wǎng)膜和維持眼內(nèi)壓的作用。如果玻璃體脫失、液化、變性或形成機化條帶,不但影響其透明度,而且易導致視網(wǎng)膜脫離。
圖1-19 玻璃體在眼球內(nèi)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