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育嬰家秘》 咳嗽喘各色證治

    風寒乘外從虛入,肺主皮毛先受邪,

    氣逆上沖成咳嗽,綿延轉(zhuǎn)變?nèi)胨摇?/p>

    按錢氏論咳癥云:八九月間,肺氣大旺,其病乃實,以葶藶丸下之;十一二月間咳者,乃傷風寒咳嗽也,或以麻黃,或以甘桔湯;五、七月間,身熱痰甚吐乳者,以褊銀丸下之,有吐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虛者,阿膠散補之。后人信之,得治咳大法不過如此。愚竊有疑焉。仲陽先生著論立方,仲景之下,一人而已。仲景之治傷寒,在表則汗之,在里則下之,在半表半里之間則和解之。小兒咳嗽,皆自風寒得之,豈無在表里之可發(fā)散者乎。八、九月間咳嗽者,豈??上轮?。觀其下藥,非牽牛、巴豆,則鉛綠、輕粉也。如此峻利之劑,幼小嬌弱者,豈能勝之乎。欲治其肺,先損其胃,豈有不誤入者乎。是書也,皆出于閻孝忠之筆,恐非先生法也,或曰有之,吾亦不敢用矣。今采諸賢之論,分三法于下。初得之,未有不因感冒而傷于肺?!秲?nèi)經(jīng)》曰: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得從其合,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也。乍暖脫衣,風邪從背肺俞穴而入,面赤唇紅,氣粗發(fā)熱,咳來痰鳴。或因汗出未干,遽戰(zhàn)冷水者,眼胞微浮,額汗痰鳴,如此數(shù)者,當以鼻中辨之。因乎風者,則鼻流清涕,有汗,宜參蘇飲主之。因于寒考,則氣塞氣促,聲濁無汗,以麻黃湯主之。

    參蘇飲治:四時冒風寒,頭痛發(fā)熱,咳嗽痰壅。

    人參、茯苓、枳殼、半夏、前胡、桔梗、蘇葉、葛根、陳皮,等分。甘草,減半。

    [口父]咀,蔥姜引,溫服,取微汗。

    加味麻黃湯:治肺感風寒,痰涎咳嗽。

    麻黃、蘇葉、桑白皮、蜜炙,等分。甘草,減半。

    加茯苓、陳皮,名華蓋散,其功同。[口父]咀以煎服,得汗咳止。

    身熱而渴者,加知母、石膏。

    百部丸:小兒未一歲,不能服湯藥者,以此代之。

    百部、麻黃各三錢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

    以水略煮,又各取末,和勻,蜜丸,皂角子大,溫水化二、三丸。

    此以上初治之法。

    凡咳嗽,發(fā)熱后不止,或有未發(fā)散,看其兼癥,以法治之。

    咳嗽氣上逆,順嗽有痰者,此肺咳也,宜清肺飲主之。喘甚者,葶藶丸下之。方見肺脾臟。

    清肺飲:治肺氣上逆咳嗽。

    前胡、去蘆、柴胡、荊芥、桑白皮、蜜炒,炙甘草、枳殼,各三分。知母、貝母、薄荷、茯苓、桔梗、紫蘇、阿膠(炒)、杏仁(去皮,另研)、天冬,各五分。

    散,用烏梅同煎,去渣服。

    咳,喉中介介有聲,面赤發(fā)熱心煩,或咽喉痛,聲啞者,此肺病兼見心癥也,以清寧散。咽喉痛,宜清心湯加桔便。方見諸熱。心悶驚悸者,以錢氏安神丸主之。方見心臟。

    清寧散:治咳嗽心肺有熱者,宜小便利出之。

    桑白皮(炒),葶藶(炒),赤茯苓,車前子,梔子仁,等分。甘草(炒)減半。

    細末,每服半錢,姜棗煎服。

    咳嗽面黃,痰涎壅塞,或吐痰,或吐乳食者,食少喜臥,此肺病見脾癥也。大抵咳嗽屬肺脾者多,肺主氣,脾主痰也。

    橘皮湯:治咳嗽痰甚,嘔吐者。

    半夏(洗),五錢。茯苓,陳皮,各三錢。細辛,人參,旋覆花,一錢。青皮,桔梗,枳殼,炙甘草,各二錢。

    為散,入生姜,水煎服。

    玉液丸:化痰涎,止咳嗽,此家傳治小兒咳嗽者。

    寒水石煉(研,取末),二兩半。夏泡七次(研),七錢半??莸\,三錢。

    為極細末,生姜自然汁煮,飛羅面糊丸,黍米大,淡姜湯下。

    咳嗽痰涎壅塞,搐咳不轉(zhuǎn),瞪目直視,此肺病兼肝癥也,不治則發(fā)搐,宜豁痰丸主之。轉(zhuǎn)者,琥珀抱龍丸主之。方見家傳三法。

    豁痰丸:咳嗽痰涎壅塞通用。

    南星,三錢。半夏,二錢,二味切片,用濃皂角,水浸一宿,取出焙干為末。白附子,五靈脂,白僵蠶(炒),細辛,枯白礬,各一錢。全蝎,三分半。

    為末,皂角濃汁,煮面糊丸,黍米大,姜湯下。

    咳嗽久不止,吐痰涎水,此肺病兼腎癥也,宜大阿膠丸主之。

    大阿膠丸

    阿膠(炒熟),地黃,白茯苓,五味子,山藥,各一兩。貝母,百部,柏子仁,破故紙,桂心,杜仲姜汁(炒),麥冬(焙干,末),各半兩。人參,沉香,各二錢。

    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紫蘇湯下。

    凡咳嗽有熱者,宜東垣涼膈散加瀉白散主之。大小便不利者,加大黃、風化硝;咳嗽氣盛者,宜加減蘇子降氣湯。

    加減蘇子降氣湯

    真蘇子,半夏曲,炙甘草,前胡,陳皮,厚樸(姜汁炒),肉桂(去皮),大腹皮,桑白皮,各等分。

    煎服,兼治面浮腫。

    咳嗽痰甚者,輕者,玉液丸;壅塞者,沉香化痰丸①。

    沉香化痰丸

    青礞石(硝煅金色),枯白礬,豬牙皂,炙南星(泡),半夏(洗),白茯苓,陳皮,各三錢。枳殼(炒),黃芩,各一錢半。沉香,五分。

    共細末,姜汁煮神曲糊為丸,黍米大,薄荷湯下。

    咳嗽聲不止,口鼻出血者。此氣逆血亦逆也。只宜止咳為主,加味②人參款花膏主之。

    人參,五味子,大冬,麥冬,款冬花,貝母,桑白皮(炒),阿膠(炒),各一錢。黃芩,黃連,炙甘草,枯梗,當歸,各一錢半。

    煉蜜丸,圓眼大③,每服一丸,陳皮湯化下。以上中治之法也。

    ①沉香化痰丸:原作“沉香丸化痰”。據(jù)忠信堂本改。

    ②加字下原脫“味”,據(jù)忠信堂本補。

    ③圓眼大:忠信堂本作“如龍眼大”。

    調(diào)理之后,其咳不止,此肺虛也,只以補肺為主。錢氏阿膠散。方見肺臟。

    然補肺不補脾,非其治也。虛則補其母,脾為肺之母也。況病久者,胃氣亦虛,尤宜補其胃氣也,用人參五味子丸主之。

    人參五味子丸

    人參,五味子,桔梗,白術(shù),白茯苓,

    炙甘草,熟地黃,當歸,各五錢。地骨皮,前胡,桑白皮,枳殼、炒,黃芪、炒。陳皮、去白,柴胡,各三錢。

    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或三丸,姜棗湯化下。

    久咳不已經(jīng)驗方,名提金散。此劫劑也。用:

    罌粟殼(水潤去其筋膜,曬干),二兩。烏梅(擇肥者,水洗,去煙①,取肉,焙干),七錢。甘草,陳皮(去白),各七錢。蘇州薄荷葉,二兩。

    蜜丸,圓眼大②,臥時令噙化一丸,妙。

    以上為末治之法也。

    久咳須防百晬中,痰涎作搐類多兇,

    胸高其狀如龜殼,咳血無憂只伯濃③。

    ①去煙:忠信堂本作“去核”。

    ②圓眼大:忠信堂本作“如龍眼大”。

    ③濃:忠信堂本作“膿”。

    小兒百日內(nèi)有痰嗽者,謂之百晬嗽,或因出胎之時,暴受風寒,或因浴兒之時,為風所襲,或因解換褓裳,或出懷喂乳,皆風邪之自外入者也。因乳脈涌出,吞咽不及而錯喉者;或因啼哭未定,以乳哺之,氣逆嗆出者,此病之從內(nèi)出者也。皆能為咳。如前汗下調(diào)理之劑難其服之,蓋胃氣方生,恐藥傷也,故曰小兒百晬咳難治。

    如上百晬咳者,一歲及三歲者加以痰涎壅塞、逆氣沖并、以致發(fā)驚搐者,多不可治。蓋小兒無知,痰在咽中,不會吐吞,往來自任放也。將作搐者,急進朱砂膏,以降去之,搐止者吉,頻搐者兇。故頭搖者、目帶上視者、閉目呻吟者、手足擺舞者、肩息胸突者、喉中痰鳴者、口噤不乳者、喘不休者、手足冷者、咬牙者,皆死也。

    久咳不止,胸高骨起,其狀如龜者,謂之龜胸,此肺熱也。

    天冬(去心,焙杏仁去皮尖,微炒),百合(水洗),木通,桑白皮(炒),葶藶(隔紙炒),石膏各等分

    蜜丸,芡實大,服一丸,紫蘇湯下。

    嗽者吉,如龜胸已成,乃終身之痼疾也。

    久嗽不止,咯唾血者,如前治之,唾膿血腥臭者,此肺癰也,多死。欲治此者,無如桔梗湯。

    桔梗,當歸,貝母,瓜萎漢,防已,甘草(節(jié)),杏仁(炒),百合,枳殼(炒),薏苡仁,黃芪,桑白皮(炒),加玄參,等分,生姜煎,頻服。

    有熱,口干燥,加黃芩;大便秘,加大黃;小使赤少,加木通。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陳三山
  •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現(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