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育嬰家秘》 中濕

    凡小兒喜弄冷水者、坐濕地者,名此病。

    其癥,頭重體重,寒熱往來,并宜五苓散、平胃散為主,二方合者,乃治濕之要藥也。

    蓋五苓散治中濕、惡熱如瘧,小柴胡湯合服,名柴苓湯。

    中溫吐瀉,與平胃散相合,名胃苓湯,更加砂仁、藿香、木瓜。

    平胃散:治中濕體重,兼補(bǔ)脾胃。

    蒼術(shù)(米泔浸、焙),四兩。厚樸(姜汁炒),陳皮,各二兩。炙甘草,一兩半。

    每姜湯服。

    本方與五苓散合澤瀉、蒼術(shù)八兩,同茯苓白術(shù)、厚樸、陳皮等兩,桂技、甘草等兩,名胃苓丸,小兒要藥也。

    本方末半斤,加川椒末二兩,和勻,別用紅棗蒸取肉四兩,蒜去皮,入獖豬肚內(nèi)煎熱,去肚不用,取蒜與棗肉共搗爛,和藥令勻,為丸,酒與米飲任下,名椒術(shù)養(yǎng)脾丸。男女并宜服之。臟寒者最宜,忌生冷腌臜等物。

    本方口父[口父]咀一料,加小紅棗二百枚,蒸去核,生姜二兩,和皮切,共和水五升,慢火煮干,搗作餅子,曬干,淡鹽湯調(diào)服。大人小兒溫養(yǎng)脾元,調(diào)和胃氣,最良。

    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加五皮湯主之。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即五皮湯。

    中濕黃者,五苓加茵陳蒿,名茵陳五苓散。

    如時(shí)行溫疫,小兒得染者,用平胃散去厚樸,加蘇葉、香附為末,雪水煮綠豆粉為丸,芡實(shí)大,雄黃朱砂為農(nóng),每服一丸,姜棗湯化下,面東服之,可免不正之氣所中也。常用雄黃磨水,抹兒鼻孔。乳母尤宜服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