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育嬰家秘》 感冒四氣

    感冒天時四氣中,小兒亦與大人同,

    必先歲氣無輕犯,寒熱溫涼有逆從。

    天地之氣行乎四時者,有四氣焉。四氣者,風寒暑濕②之氣也。人在氣中,體之虛也,感則病矣。故春傷風,夏傷暑秋傷濕③,冬傷寒。此四時之正氣病也。小兒失其調(diào)理,尤易感之,嫩弱故也,治法與大人同,但劑小耳。又小兒病則發(fā)熱,則發(fā)搐,此與大人異也。四時調(diào)理之法不同,春宜食涼不可犯溫,更宜食寒不可犯熱,秋宜食溫不可犯涼,冬宜食熱不可犯寒。然發(fā)表者。必宜用辛甘溫之劑,如有可汗之癥,必犯其禁而用之,經(jīng)云:發(fā)表不遠熱者是也。但于汗藥中少加涼藥以制之,勿使熱甚而發(fā)搐也。小兒四時感冒病,幼科未備。今特表而出之。

    ②風寒暑濕:原作“風寒暑熱”,據(jù)忠信堂本改。

    ③濕:原作“溫”,據(jù)忠信堂本改。

    小兒傷風寒者,口不能言,脈無可診,但以虎口之指之色驗之也。錢氏云: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息惡寒,口中氣熱,阿欠頓悶,項急者是也。然病有表里陰陽之癥,治有汗解溫下之法,臨病之時,當詳察之,不可誤也。如惡風寒者,必偎藏其身于母懷內(nèi),引衣密隱,是為表癥,可微汗之,人參敗毒散主之。如惡熱,出頭田面,揚手擲足,渴煩躁糞,掀衣氣粗,是為里癥,略與疏通之,小柴胡加大黃湯主之,方見驚風。中病即止。如失額冷,手足涼,口中冷氣,面色暗淡,大便泄青,此為陰病里虛,當以溫藥救其里,以及中湯加附子主之。方見脾臟。如不惡風,大熱大渴,此表里俱熱,半表半里也,宜和解,柴胡白虎湯主之。又有夾食夾驚者,不可與上癥同治也。夾驚傷寒者,或因驚之時,又感寒邪,以發(fā)散為主,宜脫甲散主之?;蛞騻l(fā)熱,以致驚風者,宜退驚為主,以薄荷散主之。夾食傷寒者,如先傷寒,后傷食者,此食傷證也,枳實大黃丸主之。如先傷食后傷寒,無吐下者,先解其表:香葛散;后去其宿食:枳實大黃丸主之。如有吐瀉者。以藿香正氣散主之。

    人參敗毒散:治四時感冒及時行瘟疫并痘疹,初發(fā)熱宜服。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穹,枳實,桔梗,茯苓,人參,甘草,各等分。

    [口父]咀,水煎服。

    斑疹,加防風、荊芥,名荊防敗毒散。

    痢疾時行,加陳倉米,名倉廩湯。

    柴胡白虎湯:治傷寒半表半里,大熱大渴,自汗不止。

    柴胡,人參,黃芩,知母,甘草,石膏。

    [口父]咀,淡竹葉水煎服。

    脫甲散:治夾驚傷寒,煩渴。

    柴胡(軟),當歸(酒),膽草,炙甘草,知母,各三錢。白茯苓,人參,川芎,各二錢半。麻黃(去根、節(jié))一錢。

    用連根蔥白水煎服。

    熱甚加升麻、干葛。

    薄荷散:治傷寒發(fā)驚,痰涎壅甚。

    薄荷葉,半兩。羌活,全蝎(去毒),麻黃,甘草(炒),僵蠶(炒),天竺黃,白附子,薄荷湯調(diào)下一匙,略煎數(shù)沸,入竹瀝少許,服。

    枳樸大黃丸:治傷食腹?jié)M煩熱及傷寒后食復癥①。

    ①傷寒后食復癥:原作“傷寒后食服”,據(jù)忠信堂本改。

    枳實,厚樸,大黃(酒煨),等分。

    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用大梔子一個,劈破,淡豆豉三粒,水煎濃汁化下。

    香葛散:治夾食傷寒,不吐利者。

    香附子,紫蘇葉,等分。葛根,陳皮,青皮,各減半。炙甘草,又減半。

    此香附散加減也。[口父]咀,生姜、蔥白引,要溫服,以汗微出為度。

    傷食輕者,本方去葛根、姜、蔥,加小枳實一枚,重者一分。

    三黃枳術(shù)丸:治傷食,乃下劑之輕者。有熱者可服。

    黃芩(酒炒),黃連(炒),大黃(酒煨),枳實(炒),白術(shù)各等分。

    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藿香正氣散:治夾食傷寒,有吐利者。

    藿香,白術(shù)(如發(fā)汗用蒼術(shù)),厚樸,陳皮,半夏,白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蘇葉,甘草。

    [口父]咀,人生姜片煎,徐徐服之。

    心小兒風寒外感,用推摩掐捏法亦妙。

    中暑,夏月有之,其癥面垢,遍身大熱。自汗。煩躁不安而渴,兒不能言,但吮乳不止,是渴也。治有二法。

    富貴家小兒,居高厚深涼之處,其有病也,乃靜而得之,謂之中暑也。惡寒發(fā)熱者,以人參白虎湯加城主之;不惡寒而發(fā)熱者,人參白術(shù)湯,皆可服。熱退,服調(diào)元生脈散。如有吐泄者,加味五苓散主之。乳母服清暑湯。

    尋常家小兒,常在烈日之中,坐于熱地之上,治于寒澗之內(nèi),其有病者,乃動而得之,為中熱也。或有寒熱者,或吐瀉者,并以薷苓飲加減主之。

    如上暑熱二癥,有發(fā)驚搐者,如先病熱,后作搐者,辰砂五苓散和益元散主之。或先驚搐,又中暑者,以薷苓湯加減主之。

    人參白虎湯:方見肺臟。

    有中暑不惡寒者,只惡熱而渴,加麥冬、淡竹葉,水煎,調(diào)天水散。用滑石(水飛)六錢,甘草一錢,和勻。

    無汗惡寒者,加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有汗惡寒者,加枝枝、白芍藥。

    調(diào)元湯:見脾臟。加麥冬、五味子,乃生脈散二方合也。

    清暑湯:小兒一歲內(nèi)中暑,以此方調(diào)其乳母。

    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生地、麥冬、黃連、黃芩,等分。

    [口父]咀,煎,食后服。

    五苓散:此治暑之要藥也。方見腎臟。加朱砂。

    吐瀉加藿香、木瓜、砂仁。煉蜜丸,芡實大,陳皮湯化下。

    有寒熱,加香藿,厚樸(姜汁炒),白扁豆(炒)甘草(炒)。名薷苓湯。

    有吐泄,再加藿香,木瓜。

    有驚搐者,五苓散末二兩,加辰砂三錢,黃芩(末)、甘草(末)各五錢,和勻,煉蜜丸,芡實大,麥冬湯下,名卻暑丹。如先驚后中暑者,合香薷飲加人參、黃連、麥冬。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