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育嬰家秘》 喘

    氣喘綿綿自肺生,有寒有熱有痰浞,

    尋常哮喘無他慮,病篤應(yīng)喘嫌急添。

    《內(nèi)經(jīng)》曰:諸氣膹郁,皆屬于肺。喘者,肺氣之膹郁,逆而上行也。有因感寒而得之者,必惡寒發(fā)熱,面赤唇紅,鼻息不利,清便自調(diào),邪在表也,宜發(fā)散之,用五虎湯主之。內(nèi)有寒痰者,芎蝎散。

    五虎湯

    麻黃、七分,杏仁(去皮、尖),一錢。甘草,四分。細茶(炒),八分。石膏,錢半。

    前服。

    有因熱而得之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藶丸下之。有因宿痰而得者,必痰涎壅上,喘息有聲,以千緡湯主之。

    千緡湯

    半夏、七個(湯泡、七次)。甘草(炒),一寸。生姜、一指。皂角,一寸。

    [口父]咀,作一服煎。

    以上皆素?zé)o而是有者也。

    素有哮喘之疾,遇天寒暄不常,犯則連綿不已,發(fā)過自愈,不須上方。但人有苦于此,必欲治之,可預(yù)為之防也。有一發(fā)而吐痰涎者,宜服補腎地黃丸,加五味子、破故紙(炒〕。方見腎臟。有發(fā)而不吐痰涎者,宜丹溪治痰喘方。

    南星,半夏,人參,瓜萎,香附,陳皮(去白),皂角炭,蘿卜子,

    為末,姜汁煮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切不可輕聽時醫(yī),妄用砒信有毒之物。

    臨時宜用九寶湯,此帶治經(jīng)年喘嗽,屢驗。

    麻黃(去節(jié)),陳皮(去白),薄荷,各五分。辣桂,紫蘇,桑白皮(炒),大腹皮,杏仁(去皮尖),各三分。炙甘草,六分。

    銼,烏梅、生姜、童便少許,煎服。

    小兒胸膈積熱大喘者,此肺脹也,名馬脾風(fēng),用牛黃奪命散主之。方見驚風(fēng)。

    又方用:

    甘遂,一錢。雄黃,五分。

    每服五分,新汲水五七匙,清油三點調(diào)下,吐痰后喘定。

    大抵喘著,惡候也。有因利下而愈者,亦有因利下而殂者;有數(shù)年病痼而自習(xí)者,亦有因他痰火而不救者。如汗出、發(fā)潤、喘者,為肺絕;自汗如油喘者,為命絕;直視譫語喘滿著,不治。諸有篤疾,正氣欲絕,絕時邪氣盛行,多壅逆而為喘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其瑞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xué)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jì)之前藥學(xué)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xué)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xu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