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眼科闡微》 火盛眼癥

    作者: 未知

    醫(yī)眼要訣,全在臨癥審病,因淺深、病形、大小、病勢輕重,遂機更變,用藥不可執(zhí)一。

    如兩大眼角生 肉,赤絲貫白珠,是心之病形也。其因在小腸,用八正散利小便,而心火退矣。以心與小腸為表里也。

    如白睛赤色,紅絲漸入黑睛,是肺之病形也。其因在心,用導赤散瀉心火,而肺火退矣。以心火克肺金也。

    如黑睛生白翳,時隱時顯,是肝之病形也,其因在肺,用泄肺湯泄肺火,而肝火退矣。以肺金克肝木也。余臟用藥皆然。

    若病在心經(jīng),誤用泄肺之藥,徒損肺氣,而心火益甚;病在肺經(jīng),誤用瀉肝之藥,徒傷肝氣,而肺火益熾。以致臟腑不平,郁而生涎,濁氣上升,漸生翳膜,纏綿日久,病勢成矣。非湯劑、點藥所能治療,須用真人吹沖之法,方可痊愈。

    育神夜光丸

    (明目、去翳障神效。)

    當歸(三兩) 遠志(一兩五錢) 牛膝(酒洗二兩五錢)甘菊 枸杞子 地骨皮(各二兩) 菟絲子 生地 熟地(各三兩)

    煉蜜為丸,空心鹽湯下三、四錢。

    清肺湯

    (治眼多紅絲,熱在心肺者。)

    桑白皮(蜜水泡三兩) 地骨皮(去骨生甘草水泡三兩) 麥冬(五兩) 梔仁(二兩炒) 川黃連(用紅花二錢酒煎湯泡炒八錢)車前子(微炒八錢) 熟大黃(二兩)

    上為末,菊花煎湯,丸如綠豆大。早飯后或臨臥,滾白水下三錢。紅退為度。

    膽連丸

    (治火眼如神)

    干綠豆粉(四兩為末) 黃連(細末四錢)

    二味盛于盅內(nèi),用 豬膽四個,取汁入末內(nèi),加麥面和勻,丸綠豆大。每日十五丸,鹽湯下。服三日,再不必服。如口瘡,噙一丸,一日即愈。

    降火明目丸

    (治目病發(fā)散過多,則火不降。)

    黃連(酒炒) 黃芩(炒) 黃柏(炒如褐色) 梔子(連皮搗炒) 甘菊(各等分)

    為末,清水滴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以上三方,降火之藥也。若生翳者不宜。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趙術(shù)堂
  • 作者:
    未知
  •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作者:
    虞傳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作者:
    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