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夫稟氣實者,夏不畏熱,冬不畏寒;稟氣怯者,天寒陰雨,感寒濕而濡瀉,天氣炎熱,則伏熱而中 。陽盛人耐冬而不耐夏,陰盛人耐夏不耐冬,此又稟受之不同也。故自立夏則氣變純陽,治藥者用熱遠(yuǎn)熱,如自立冬則氣合純陰,治藥者用寒遠(yuǎn)寒。兼天氣大寒,則蓋覆宜暖,勿使毒瓦斯為寒所觸而不得出,如天氣大熱,卻宜清涼,不可重為蓋覆,以至客熱與毒相并,乃至煩躁而瘡潰爛。至于時有迅雷烈風(fēng)之變,則宜謹(jǐn)幃帳節(jié)蓋覆,多燒辟穢之物,以辟一時不正之氣。臥處最要無風(fēng),又要通明忌暗,時常親人看守。夜中燈火莫離,以便供奉飲食,防御搔破痘瘡。及宜切避穢氣,否則未出者不出,已出者斑爛,甚或瘡黑陷伏臭爛,惡痛如刀剜,悶亂而死。并不可少使饑餒寒冷,即在乳母,皆所當(dāng)然。蓋痘賴谷氣乳哺以助其內(nèi),避風(fēng)寒以護其外,茍谷氣一虧,風(fēng)寒乘襲,為害殊甚。但勿過為飽暖及啖煎 五辛,否則熱毒熏膈,眼目必傷。至于既愈,則肌肉重新,洗澡固禁太早,風(fēng)寒尤切謹(jǐn)防,勿視為淺淡之言,實衛(wèi)生之大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