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拾遺》
為禾本科植物芒的莖。
生山坡或荒蕪田野中。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芒(《本草拾遺》),又名:杜榮(《爾雅》),笆芒(《太平寰宇記》),笆茅(《綱目》),度蕓、苫房草、創(chuàng)高草、白尖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稈粗壯,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線形,長25~60厘米,寬6~15毫米,下面疏生柔毛和白粉,邊緣有前傾尖銳小鋸齒;葉鞘圓筒形,鞘口具密生的長白毛;葉舌為鈍圓三角形,先端具小纖毛。圓錐花序傘房狀直立,長10~30厘米,主軸長不及花序一半,每節(jié)具一短柄和一長柄小穗,小穗柄無毛,頂端膨大,長柄向外開展,長4毫米,短柄長約1毫米;小穗披針形,長約5~6毫米,每1小穗基部均具有一圈白色或黃褐色的絲狀毛,毛約與小穗等長;第1穎片先端漸尖,有脈3條,背面光而無毛,邊緣上部粗糙;第2穎片舟形,先端漸尖,腹面邊緣上部具白色纖毛,背面無毛;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比穎略短,白色,薄膜質(zhì),背面及腹面的邊緣均有纖毛;第二外稃較狹,長約為穎片的2/3,薄膜質(zhì),白色,有纖毛,頂端具1芒,芒長8~10毫米,膝曲,芒柱稍扭曲;內(nèi)稃微小,先端不規(guī)則地齒裂。花、果期7~11月。
莖含有抗癌作用(艾氏癌和肉窟-180)的多糖成分,主由戊糖和己糖組成。莖、葉中尚分離出苜蓿素?;ㄋ牒罄钸?、芒花甙。
《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①《本草拾遺》:"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②《綱目》:"煮汁服,散血。"
③《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fēng)邪。"
內(nèi)服:煎湯,0.8~1.5錢。
芒、杜榮、笆芒、笆茅、度蕓、苫房草、創(chuàng)高草、白尖草。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芒有二種,皆叢生,葉皆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者石芒也。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芒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或河邊濕地。
資源分布:廣布南北各地。
芒,宿根多年生草本,稈較高大,高1-2m。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鞘均長于節(jié)間,除鞘口有長柔毛外,余均無毛;葉舌鈍圓,長1-2mm先端具纖毛;葉片線形,長20-50cm,寬6-10mm,無毛,或下面疏具柔毛并被白粉。圓錐花序扇形,長15-40cm,主軸無毛或被短毛,公延伸至中部以下;分枝較強(qiáng)壯而直立,長10-30cm,每節(jié)具1短柄和1長柄小穗;穗軸節(jié)間長4-8mm,無毛;小穗柄無毛,先端膨大,短柄1.5-2(-3)mm,長柄向外開展,長4-6mm;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具白色至黃褐色之絲狀毛,其毛稍短或等長于小穗;第1穎先端漸尖,具2脊,背部全部無毛,具3脈,第2穎舟形,先端鈍,較穎稍短;第2外稃較狹,較穎短1/3,在先端1/3處以上具2齒,齒間具1芒,芒長8-10mm,膝曲,芒柱稍扭曲,內(nèi)稃微小,長約為外稃之半,先端不規(guī)則地齒裂?;?、果期7-11月。
莖含三酰甘油(triglyceride),酚酸(phenolicacid),甾醇酯(sterol ester),游離甾醇(free sterols),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虹(wax),n-石蠟(n-paraffins),糖醇(sugaralcs),單糖(mono sugar),雙糖(dimeric sugar)及多糖(polysac-charides)。
膀胱經(jīng)
甘;平
清熱利尿;解毒;散血。主小便不利; 蟲獸咬傷
內(nèi)服:煎湯,3-6g。
1.《本草拾遺》: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2.《綱目》:煮汁服,散血。
3.《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fēng)邪。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拾遺》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芒的莖。
生境分布生山坡或荒蕪田野中。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芒(《本草拾遺》),又名:杜榮(《爾雅》),笆芒(《太平寰宇記》),笆茅(《綱目》),度蕓、苫房草、創(chuàng)高草、白尖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稈粗壯,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線形,長25~60厘米,寬6~15毫米,下面疏生柔毛和白粉,邊緣有前傾尖銳小鋸齒;葉鞘圓筒形,鞘口具密生的長白毛;葉舌為鈍圓三角形,先端具小纖毛。圓錐花序傘房狀直立,長10~30厘米,主軸長不及花序一半,每節(jié)具一短柄和一長柄小穗,小穗柄無毛,頂端膨大,長柄向外開展,長4毫米,短柄長約1毫米;小穗披針形,長約5~6毫米,每1小穗基部均具有一圈白色或黃褐色的絲狀毛,毛約與小穗等長;第1穎片先端漸尖,有脈3條,背面光而無毛,邊緣上部粗糙;第2穎片舟形,先端漸尖,腹面邊緣上部具白色纖毛,背面無毛;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比穎略短,白色,薄膜質(zhì),背面及腹面的邊緣均有纖毛;第二外稃較狹,長約為穎片的2/3,薄膜質(zhì),白色,有纖毛,頂端具1芒,芒長8~10毫米,膝曲,芒柱稍扭曲;內(nèi)稃微小,先端不規(guī)則地齒裂。花、果期7~11月。
化學(xué)成分莖含有抗癌作用(艾氏癌和肉窟-180)的多糖成分,主由戊糖和己糖組成。莖、葉中尚分離出苜蓿素?;ㄋ牒罄钸?、芒花甙。
性味《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遺》:"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②《綱目》:"煮汁服,散血。"
③《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fēng)邪。"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1.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芒莖拼音注音Mánɡ Jīnɡ別名芒、杜榮、笆芒、笆茅、度蕓、苫房草、創(chuàng)高草、白尖草。
英文名Stem of Chinese Silvergrass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芒有二種,皆叢生,葉皆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者石芒也。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芒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或河邊濕地。
資源分布:廣布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芒,宿根多年生草本,稈較高大,高1-2m。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鞘均長于節(jié)間,除鞘口有長柔毛外,余均無毛;葉舌鈍圓,長1-2mm先端具纖毛;葉片線形,長20-50cm,寬6-10mm,無毛,或下面疏具柔毛并被白粉。圓錐花序扇形,長15-40cm,主軸無毛或被短毛,公延伸至中部以下;分枝較強(qiáng)壯而直立,長10-30cm,每節(jié)具1短柄和1長柄小穗;穗軸節(jié)間長4-8mm,無毛;小穗柄無毛,先端膨大,短柄1.5-2(-3)mm,長柄向外開展,長4-6mm;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具白色至黃褐色之絲狀毛,其毛稍短或等長于小穗;第1穎先端漸尖,具2脊,背部全部無毛,具3脈,第2穎舟形,先端鈍,較穎稍短;第2外稃較狹,較穎短1/3,在先端1/3處以上具2齒,齒間具1芒,芒長8-10mm,膝曲,芒柱稍扭曲,內(nèi)稃微小,長約為外稃之半,先端不規(guī)則地齒裂?;?、果期7-11月。
化學(xué)成分莖含三酰甘油(triglyceride),酚酸(phenolicacid),甾醇酯(sterol ester),游離甾醇(free sterols),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虹(wax),n-石蠟(n-paraffins),糖醇(sugaralcs),單糖(mono sugar),雙糖(dimeric sugar)及多糖(polysac-charides)。
歸經(jīng)膀胱經(jīng)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毒;散血。主小便不利; 蟲獸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
各家論述1.《本草拾遺》: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2.《綱目》:煮汁服,散血。
3.《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fēng)邪。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