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赤游丹門主方

    作者: 顧世澄

    升麻葛根湯治丹毒身體發(fā)熱,面紅氣急,啼叫驚搐等證。

    升麻 葛根 白芍 柴胡 黃芩 黑山梔(各一錢) 木通 甘草(各五分)

    水煎,不拘時母子同服。

    大連翹飲治小兒丹毒發(fā)熱,痰涎壅盛,一切諸瘡痧疹,頸項生核,或傷風(fēng)寒,時行發(fā)熱等證。

    連翹 生石膏 防風(fēng) 荊芥 生甘草 滑石 黑山梔 當歸 瞿麥 車前子 木通牛蒡子 赤芍藥 柴胡 炒黃芩 蟬蛻(各五分)

    燈心二十根,白水煎,母子同服。

    消毒犀牛飲小兒丹毒,身熱氣粗,啼叫驚搐不寧等證。

    犀角 防風(fēng)(各一錢) 甘草(五分) 川黃連(三分)

    燈心二十根同煎,徐徐服之。

    紫雪散治小兒赤游丹毒,甚者毒瓦斯入里,肚腹膨脹,氣急不乳,即宜此藥救之。又治傷寒熱躁發(fā)狂及外科一切蓄毒在內(nèi),煩躁口干,恍惚不寧等證。

    升麻 羚羊角 石膏 寒水石 犀角(各一兩) 廣木香 沉香(各五錢) 生甘草(八錢) 元參(二兩)

    水五碗同藥煎至一碗,濾清再煎滾,投提凈樸硝三兩六錢,微火慢煎,水氣將盡欲凝結(jié)之時,傾入碗內(nèi)下朱砂、冰片各二錢,金箔一百張,各預(yù)乳細和勻,碗頓水內(nèi),候冷凝成雪也。大人每用一錢;小兒二分;十歲者五分,徐徐咽之,即救。病重者加至一錢亦可,或用淡竹葉燈心煎湯化服俱可。

    荊防散赤丹游走。

    荊芥 牡丹皮 防風(fēng) 金銀花 牛蒡子(炒杵) 橘紅 生甘草 羌活 連翹 天花粉 元參 赤芍藥(各等分) 水煎服。

    化斑解毒湯治三焦風(fēng)熱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癢痛者。

    元參 人中黃 知母 生甘草 石膏 牛蒡子 升麻 川黃連 連翹(各等分)

    淡竹葉二十片,水煎,不拘時服。

    針砭法小兒赤游丹毒,紅赤 腫,游走不定,須急砭之,用披針鋒尖向患上,以烏木重箸在針面擊之,密砭出血多者為妙。血紅者輕,紫者重,黑者死。砭畢溫湯洗凈,用干精豬肉縫大片貼砭處一時許,方換如意金黃散,以水芭蕉根搗汁調(diào)敷。

    搽藥方 石膏、密陀僧、雄黃、生大黃各等分,研細,芭蕉根汁調(diào)敷。

    又方 臘月羊油熬搓,并治凍坼。

    又方 浮萍草搗汁搓。

    又方 芭蕉根搗汁搓。

    又方 鼠粘根搗汁搓。

    綠袍散

    綠豆(五錢) 生大黃(二兩)

    生薄荷搗汁,入蜜調(diào)涂。

    柏葉散治三焦火甚,致生火丹,作痛作癢,延及遍身。

    側(cè)柏葉(炒黃) 大黃 蚯蚓糞(韭菜田內(nèi)者佳) 黃柏(各五錢) 赤小豆 輕粉(各三錢)

    共為細末,新汲水調(diào)搓。

    當歸膏赤游丹、鵝掌風(fēng)。

    當歸 生地黃(各一兩) 木鱉子(去殼) 大楓子(去殼) 麻黃 防風(fēng) 玄參 紫草 黃柏(各五錢)

    用麻油半斤,同藥熬枯濾去渣。再將油復(fù)入凈鍋內(nèi)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黃蠟二兩,試水中不散為度。候稍冷傾入蓋碗內(nèi),坐水中出火毒三日,聽搓。

    奇方(湯氏) 灶馬(即俗呼樟木蟲。)在灶內(nèi)尋出活的去頭,以白漿擦赤游丹上,不過數(shù)次即愈。

    小兒赤游丹胎毒(呂爾青)。千腳泥一兩,曬干或烘,加珍珠三分同研細,菜油調(diào)敷腫處。

    又方(金云章)

    穿山甲(炒炙) 血余( ,即頭發(fā)灰,各等分)

    研末。每服五分,輕者三分,黑糖拌滾湯調(diào)下。

    又方 芝麻炒研,油調(diào)敷,大人小兒火丹俱神效。

    火丹遍身生遍形如水泡者(單方)用小兒胞衣瓶內(nèi)水,將雞毛掃上,隨手即愈。

    犀角解毒飲(錢青掄) 治赤游丹紅腫游走遍體,壯熱不安。

    防風(fēng) 荊芥穗 黃芩(各一錢) 犀角(磅因) 甘草(各五分) 牛蒡子(微炒,四錢)

    水煎頻服,神效。

    又方 灶心土不拘多少,雞子清調(diào)敷。

    又方 船底青苔為末,雞子清調(diào)敷。

    丹瘤(《修真秘旨》) 萆麻子五粒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調(diào)涂甚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