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痕芋頭花仁(《生草藥手冊》)。
《嶺南采藥錄》
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實。夏季采收,曬干。
植物形態(tài)詳"海芋"條。
《生草藥手冊》:"有小毒。"
《嶺南采藥錄》:"治小腸氣證,每服六、七粒。"
治小腸疝氣:痕芋頭花仁五錢,焦豬小肚,飲湯,食豬小肚,其藥不用食。(《生草藥手冊》)
痕芋頭花仁
出自《嶺南采藥錄》:二、三月,野芋有花,花后結實如米,取其實曬干。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間。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海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5m。莖粗壯,粗達30cm。葉互生;葉柄粗壯,長60-90cm,下部粗大,抱莖;葉片闊卵形,長30-90cm,寬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廣心狀箭頭形,側脈9-12對,粗而明顯,綠色?;ù菩弁?;花序柄粗狀,長15-20cm;佛焰苞的管長3-4cm,粉綠色,苞片舟狀,長10-14cm,寬4-5cm,綠黃色,先端銳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長2-2.5cm,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長2.5-3.5cm,位于雌花序之早;雄花序長3cm,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屬器長約3cm,有網(wǎng)狀槽紋;子房3-4室。漿果紅色。種子1-2顆?;ㄆ诖杭局燎锛?。
味辛;性溫;小毒
行氣止痛。主小腸疝氣
內(nèi)服:煎湯,3-9g。
《嶺南采藥錄》:治小腸氣證,每服六、七粒。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痕芋頭花仁(《生草藥手冊》)。
出處《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實。夏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海芋"條。
性味《生草藥手冊》:"有小毒。"
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治小腸氣證,每服六、七粒。"
復方治小腸疝氣:痕芋頭花仁五錢,焦豬小肚,飲湯,食豬小肚,其藥不用食。(《生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芋實拼音注音Yě Yù Shí別名痕芋頭花仁
英文名fruit of Common Alocasia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二、三月,野芋有花,花后結實如米,取其實曬干。
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間。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海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5m。莖粗壯,粗達30cm。葉互生;葉柄粗壯,長60-90cm,下部粗大,抱莖;葉片闊卵形,長30-90cm,寬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廣心狀箭頭形,側脈9-12對,粗而明顯,綠色?;ù菩弁?;花序柄粗狀,長15-20cm;佛焰苞的管長3-4cm,粉綠色,苞片舟狀,長10-14cm,寬4-5cm,綠黃色,先端銳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長2-2.5cm,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長2.5-3.5cm,位于雌花序之早;雄花序長3cm,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屬器長約3cm,有網(wǎng)狀槽紋;子房3-4室。漿果紅色。種子1-2顆?;ㄆ诖杭局燎锛?。
性味味辛;性溫;小毒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主小腸疝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嶺南采藥錄》:治小腸氣證,每服六、七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