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論選要》曰∶纏喉風者,熱結(jié)于喉,腫繞于外,且麻且癢,腫而大也。治療之法,微者可以咸軟之,大者可以辛散之,或去風痰,或解熱毒。如腫甚藥不能下者,以藥灌鼻中,令吐之。外以拔毒之劑敷之,熱退腫消為吉。
竇漢卿曰∶夫纏喉風屬痰熱,咽喉里外皆腫者是也。外面無腫者,必身發(fā)熱面赤,此乃熱毒之氣極也。外面有腫者,身亦發(fā)熱,邪火發(fā)外之原也?;蜓狸P(guān)不強,外面不腫,但喉中紅者,曰暴感,熱在心,如左邊病退傳右邊,此余毒未盡故也。咽喉有數(shù)證,有積熱,有風熱,有客熱,有病后余毒未除,變化雙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間有腫紅色數(shù)月,其光似鏡者,此積熱也。且如喉中有腫,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風毒喉痹也。此熱毒因而感風相搏而發(fā)故也,或咽中有腫,其色帶紫色者,此乃客熱,謂其人暴感熱毒之氣,壅塞喉間,須用木通、元參、生地、黃芩、黃連、山梔仁,瀉心經(jīng)之火為要?;蛴袀髯兡旧嗾撸孕臒崽N積于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劑以涼膈為要,搓藥以冰片散佐之,或用小 刀點之,以出紫血。(《全書》)
又云∶纏喉風外證如蛇纏頸,身發(fā)潮熱,頭目大痛,其證腫如紫糖色,內(nèi)證其腫紅線白色,腫塞不見咽下。吹藥內(nèi)加雄黃、冰、麝,服荊防粘子二陳湯,急用鵝毛蘸燈窩濁油,攪去痰涎三四碗方活;如痰不能去,難生矣。須要避風。
又云∶啞瘴喉風,乃風痰犯于咽膈之間,因此口不能言,牙關(guān)不開。急用蟾酥磨水滴入鼻孔即開,隨用桐油滴入喉中,仍將鵝毛攪喉間,風痰出盡,再用甘草湯解桐油之氣,吹藥,更服荊防敗毒散。如若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爪甲俱青,目中多淚,俱不治。
又云∶弄舌喉風,此證啞不能言,舌出常將手拿,急將兩手大指側(cè)爪甲縫用三棱針,每指刺三針,有血可治,無血不治。若針少商穴亦妙。用銅匙排開口,用膽硝丹吹入喉中,燈窩內(nèi)油腳再用鵝翎蘸攪出痰涎,仍服雄黃化毒丸七丸,清茶送下,后服疏風甘桔湯,頻吹冰片散。
竇夢麟曰∶纏喉風因腎經(jīng)有熱,內(nèi)枯不能上潤,致令心火強盛,故發(fā)此證。如喉間雷響者不可治,切宜仔細。
又曰∶嗆食喉風,此證因熱毒在于心經(jīng),咽喉燥而無痰。若嗆食者不可治;如久不治,變?yōu)轱w絲勞毒,能傷人命。
又曰∶腳根喉風,此證腳根發(fā)起,至于喉間,或一年發(fā)一次,半年發(fā)一次。切忌熱物,不得傷于怒氣。其病一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雖然不妨,只是要發(fā)。用吹喉藥,仍服敗毒藥。如腫惡發(fā)泡者死。
男子患纏喉風腫,表里皆作,藥不能下。余以疏風清熱藥灌六十余次,外以陽起石燒研同伏龍肝等分和勻,新汲水調(diào)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
胡景周曰∶如用桐油探吐,或吹藥吐痰后,而腫不消,或人事不知者,急用針刺患處,以去惡血即蘇。
奎光曰∶纏喉風因心中躁急而發(fā),先二日必胸膈氣緊,出氣短促,忽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頸如攪轉(zhuǎn),熱結(jié)于內(nèi),腫擾于外,且麻且癢,喉內(nèi)紅絲纏繞,手指甲白,手心壯熱,喉腫而大,風痰壅盛,聲如拽鋸,是其候也,最為急證。初起一日夜,目直視,喉中如雷聲者,不治;燈火近患人口吹滅者,不治;若喘急額汗,危在旦夕。
又曰∶纏喉風者,熱結(jié)于喉,腫繞于外,且麻且癢也。
又曰∶纏者自頤纏繞;赤色寒熱也。
又曰∶纏喉風初起,用金丹、碧丹等分頻頻吹之,內(nèi)服煎劑下藥,須兼牛黃。(方載咽喉門。)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醫(yī)論選要》曰∶纏喉風者,熱結(jié)于喉,腫繞于外,且麻且癢,腫而大也。治療之法,微者可以咸軟之,大者可以辛散之,或去風痰,或解熱毒。如腫甚藥不能下者,以藥灌鼻中,令吐之。外以拔毒之劑敷之,熱退腫消為吉。
竇漢卿曰∶夫纏喉風屬痰熱,咽喉里外皆腫者是也。外面無腫者,必身發(fā)熱面赤,此乃熱毒之氣極也。外面有腫者,身亦發(fā)熱,邪火發(fā)外之原也?;蜓狸P(guān)不強,外面不腫,但喉中紅者,曰暴感,熱在心,如左邊病退傳右邊,此余毒未盡故也。咽喉有數(shù)證,有積熱,有風熱,有客熱,有病后余毒未除,變化雙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間有腫紅色數(shù)月,其光似鏡者,此積熱也。且如喉中有腫,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風毒喉痹也。此熱毒因而感風相搏而發(fā)故也,或咽中有腫,其色帶紫色者,此乃客熱,謂其人暴感熱毒之氣,壅塞喉間,須用木通、元參、生地、黃芩、黃連、山梔仁,瀉心經(jīng)之火為要?;蛴袀髯兡旧嗾撸孕臒崽N積于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劑以涼膈為要,搓藥以冰片散佐之,或用小 刀點之,以出紫血。(《全書》)
又云∶纏喉風外證如蛇纏頸,身發(fā)潮熱,頭目大痛,其證腫如紫糖色,內(nèi)證其腫紅線白色,腫塞不見咽下。吹藥內(nèi)加雄黃、冰、麝,服荊防粘子二陳湯,急用鵝毛蘸燈窩濁油,攪去痰涎三四碗方活;如痰不能去,難生矣。須要避風。
又云∶啞瘴喉風,乃風痰犯于咽膈之間,因此口不能言,牙關(guān)不開。急用蟾酥磨水滴入鼻孔即開,隨用桐油滴入喉中,仍將鵝毛攪喉間,風痰出盡,再用甘草湯解桐油之氣,吹藥,更服荊防敗毒散。如若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爪甲俱青,目中多淚,俱不治。
又云∶弄舌喉風,此證啞不能言,舌出常將手拿,急將兩手大指側(cè)爪甲縫用三棱針,每指刺三針,有血可治,無血不治。若針少商穴亦妙。用銅匙排開口,用膽硝丹吹入喉中,燈窩內(nèi)油腳再用鵝翎蘸攪出痰涎,仍服雄黃化毒丸七丸,清茶送下,后服疏風甘桔湯,頻吹冰片散。
竇夢麟曰∶纏喉風因腎經(jīng)有熱,內(nèi)枯不能上潤,致令心火強盛,故發(fā)此證。如喉間雷響者不可治,切宜仔細。
又曰∶嗆食喉風,此證因熱毒在于心經(jīng),咽喉燥而無痰。若嗆食者不可治;如久不治,變?yōu)轱w絲勞毒,能傷人命。
又曰∶腳根喉風,此證腳根發(fā)起,至于喉間,或一年發(fā)一次,半年發(fā)一次。切忌熱物,不得傷于怒氣。其病一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雖然不妨,只是要發(fā)。用吹喉藥,仍服敗毒藥。如腫惡發(fā)泡者死。
男子患纏喉風腫,表里皆作,藥不能下。余以疏風清熱藥灌六十余次,外以陽起石燒研同伏龍肝等分和勻,新汲水調(diào)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
胡景周曰∶如用桐油探吐,或吹藥吐痰后,而腫不消,或人事不知者,急用針刺患處,以去惡血即蘇。
奎光曰∶纏喉風因心中躁急而發(fā),先二日必胸膈氣緊,出氣短促,忽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頸如攪轉(zhuǎn),熱結(jié)于內(nèi),腫擾于外,且麻且癢,喉內(nèi)紅絲纏繞,手指甲白,手心壯熱,喉腫而大,風痰壅盛,聲如拽鋸,是其候也,最為急證。初起一日夜,目直視,喉中如雷聲者,不治;燈火近患人口吹滅者,不治;若喘急額汗,危在旦夕。
又曰∶纏喉風者,熱結(jié)于喉,腫繞于外,且麻且癢也。
又曰∶纏者自頤纏繞;赤色寒熱也。
又曰∶纏喉風初起,用金丹、碧丹等分頻頻吹之,內(nèi)服煎劑下藥,須兼牛黃。(方載咽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