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大腸

    作者: 顧世澄

    經(jīng)曰∶大腸者,傳導(dǎo)之官,變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輸于廣腸,舊谷出而新谷可進,故字從肉從易,又暢也。通暢水谷之道也。手陽明經(jīng)大腸。

    又曰∶回腸當(dāng)臍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大腸圖(圖缺)

    又曰∶廣腸傳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又曰∶大腸一名回腸,以其回屈而受小腸之谷,故名之也。

    又曰∶大腸臍右回三十六曲。

    又曰∶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臍傍天樞。(俞為陽在背,募為陰在腹。)

    又曰∶大腸為白腸。

    又曰∶厥氣客大腸,則夢田野。

    又曰∶大腸有宿食,寒栗發(fā)熱,有時如瘧狀。

    又曰∶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

    又曰∶小腸移熱于大腸,為 瘕,為沉。( 即伏字,瘕,音假。)

    又曰∶廣腸一名肛門,言其處如車HT 形,故曰∶肛門,即廣腸也。

    又曰∶直腸受大腸之谷而導(dǎo)出焉。

    又曰∶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曰∶是動病,則齒痛 腫,是主津液。( 音拙。)

    手陽明大腸引經(jīng)藥歌∶

    卯大腸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膠,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將軍(即大黃)麻葛(根)枳(殼)升(麻連)翹。

    又曰∶是經(jīng)多氣多血。

    《難經(jīng)》曰∶大腸二斤十一兩,肛門重十二兩,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即回腸之更大者,直腸又廣腸之末節(jié)也,下連肛門,是為谷道,后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

    又曰∶上接小腸下口,下接直腸肛門。

    又曰∶卯時氣血注于大腸。

    《本臟篇》云∶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理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jié)。

    大腸之見證也,大指次指難用,耳聾 ,耳鳴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氣滿,皮膚堅而不痛。

    經(jīng)曰∶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靈樞》曰∶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大,不滿則狹短。

    又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dāng)臍而痛,不能久立。

    又曰∶腹痛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

    又曰∶腸中寒則鳴飧泄,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經(jīng)曰∶大腸小腸為泄。

    又曰∶大腸乃肺之腑也。

    又曰∶腸痹者數(shù)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仲景曰∶大腸有寒者,多 溏,有熱者便腸垢。

    《入門》曰∶腸虛則鳴,又寒氣相搏,則為腸鳴。

    《靈樞》曰∶黃帝問曰∶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diào)之?岐伯對曰∶調(diào)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凄滄,暑無出汗,飲食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大腸熱宜瀉白湯。大腸寒宜實腸散。

    《脈經(jīng)》曰∶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補∶牡蠣、粟殼、五倍子、肉豆蔻、蓮子、龍骨、訶黎勒。

    瀉∶枳殼、桃仁、麻仁、石斛、大黃、檳榔、芒硝。

    溫∶干姜、吳茱萸、肉桂。

    涼∶槐花、條芩。

    引經(jīng)報使∶葛根、升麻、白芷上行。石膏下行。

    下血屬大腸經(jīng)。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乍虛乍實,為大腸水。

更多中醫(yī)書籍